《Meet the Bones 遇見骨頭》 克萊茵技巧啟發身體運用練習篇

  • 《Meet the Bones 遇見骨頭》 克萊茵技巧啟發身體運用練習篇|驫舞劇場|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Meet the Bones 遇見骨頭》 克萊茵技巧啟發身體運用練習篇|驫舞劇場|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Meet the Bones 遇見骨頭》 克萊茵技巧啟發身體運用練習篇|驫舞劇場|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Meet the Bones 遇見骨頭》 克萊茵技巧啟發身體運用練習篇|驫舞劇場|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Meet the Bones 遇見骨頭》 克萊茵技巧啟發身體運用練習篇|驫舞劇場|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Meet the Bones 遇見骨頭》 克萊茵技巧啟發身體運用練習篇|驫舞劇場|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Meet the Bones 遇見骨頭》 克萊茵技巧啟發身體運用練習篇|驫舞劇場|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克萊茵技巧」以骨頭結構為主,肌肉為輔,不僅是身體修復的技巧,在西方更是將此技巧融會貫通,甚至移形換影的發展出新的新風格並作為舞團身體基礎主要訓練。自2016年起,驫舞劇場持續邀請芭芭拉.馬勒(Barbara Mahler)老師來台灣教授克萊茵技巧,讓這個大家都模糊卻都認識的一些肢體練習有著更深刻的認識,加深了對於其發展脈絡的認識。

連續了八年的累積,陳武康想要藉此機會把對於此技巧的練習,以表演的方式呈現給大家,一起練習,一起的一些感受。這個技巧著重在結構上的連結關係,骨骼結構的對應關係,如何降低表層肌肉的參與,以更為精簡有效率的方式使用身體,我們以此嘗試一些發展。一些跳舞一些練習一些關係一起看看。當然,不能以偏概全的說是這個技巧作為發展的起點,但在長時間的訓練中,且不以表演、詮釋作為目標情況下,技巧練習變成一種對於自身和所處環境的一種專注研究。

顯示完整資訊
精選片段
演出照片
演職人員簡介
文宣品
相關成果
延伸閱讀
獲補助者顯示完整資訊
團體名稱

驫舞劇場

立案日期

2004/12/17

負責人

方妤婷

團體簡介

成立於2004年,以不受拘束無限創意的集體創作、精準到位的舞蹈肢體表現,展現了獨樹一幟的舞蹈劇場風格,並獲得紐約時報「迷人、充滿想像力,來自台灣的全男子舞團」的讚許。2008年以詼諧與深度並具的《速度》,首度入圍並一舉拿下第6屆台新藝術表演藝術類大獎,在2013年以《兩男》(2 Men) 獲得德國科特尤斯國際編舞大賽 (Kurt Jooss Preis) 首獎及最佳觀眾票選獎。

近年驫由兩位靈魂人物陳武康及蘇威嘉各自發展出創作路徑,陳武康以多變之風格在傳統與當代間練習與實踐,蘇威嘉則以《自由步》為題的10年編舞計畫,持續思考當代舞蹈與編舞形式的可能,兩人在台灣當代舞蹈中持續邁進第19年的變種時期。驫舞劇場除了創作之外也致力於跨國合作、舞蹈推廣及策劃系列活動如:舞蹈與音樂結合的即興創作平台《混沌身響》、及邀請經典作品的創作者和評論親臨現場舞蹈電影院的《重製場》、《跳島舞蹈節》。

近年重要活動列表:

2022

舞蹈平台《自由步─搖擺歲月》

【樹林跳:跳島舞蹈節】—舞蹈在一起

《兩男常罩》

《看見你的自由步2.0》

《自由步─一盞燈的景身》紐約東亞當代舞蹈節

2021

【樹林跳:跳島舞蹈節】線上舞蹈節—隨時隨地練舞功

《14》跨國直播:義大利、泰國、印尼、新加坡、台灣

《看見你的自由步》

2020

【樹林跳:跳島舞蹈節】

《感謝您在家》

《看見你的自由步》

顯示完整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