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門2 – 十三聲
財團法人雲門文化藝術基金會
創作源起及藝術群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邀請雲門2藝術總監鄭宗龍於2016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創作《十三聲》,舞作靈感起源自鄭宗龍母親口中的艋舺傳奇。由曾獲西班牙MASDANZA編舞大賽首獎的鄭宗龍編舞,跨界音樂人林強譜曲、劇場鬼才蔡柏璋指導舞者發聲、世界劇場設計銅獎王奕盛負責影像、獲出版界「金蝶獎」的何佳興掌舵視覺、登上美國芭蕾舞雜誌《Pointe》的林秉豪設計舞衣,以及燈光設計沈柏宏,聯手打造前衛當代的臺灣浮世繪。
2016年3月11日在台北世界首演之後在台中、嘉義、高雄巡迴,演出共十場。
專業師資指導 舞者身與聲的激盪
舞者除了以肢體詮釋轉瞬萬變的各種角色,舞團特別邀請臺灣劇場實力派演員姚坤君、法國陽光劇團Shaghayegh Beheshti老師,以及擔任「十三聲」聲音指導的台南人劇團藝術總監蔡柏璋,鍛鍊舞者的情緒與聲音張力,找到身體與聲音的連結。舞作中,男舞者唱著由唱咒老師陳威銘指導的請神咒,女舞者吟傳統歌謠《牛母伴》及《思鄉問命》,用最貼近台灣土地的旋律,以眾聲演繹眾生。為呈現臺灣庶民文化的繽紛豐富。
演出前期宣傳 多方推廣露出
呼應舞作絢麗豐富的色彩,美術設計何佳興和雲門行銷團隊特別製作了三種尺寸共六種版型的DM,除了擺放演出前台,也鋪點各個城市角落,讓喜愛雲門的觀眾收集珍藏。此外,自去年12月「十三聲」宣告記者會開始,行銷團隊便走訪台北、台中、嘉義及高雄各學校團體,不只宣傳「十三聲」演出資訊,亦結合表演藝術行政實務分享或雲門國際經驗,讓有心了解的群眾,有機會深入認識表演藝術。而隨著網路行銷日漸升溫,雲門邀請線上媒體如Bios Monthly及報導者,撰文特寫編舞家鄭宗龍及「十三聲」的製作故事,也特別安排部落客及雲門之友觀賞「十三聲」排練,期待首度公開排練的新鮮感,及近距離接觸的震撼感,能透過觀眾口碑分享,讓文字的力量在社群媒體間發酵,進而促進票房。不僅如此,搭上網路直播潮流,於三創園區演講廳舉辦的鄭宗龍與林強跨界對談,雲門和網路媒體首度合作,全程線上直播,讓無法親臨現場的觀眾,也能在空中參與講座。總計宣傳期間,雲門共舉辦了36場講座(含1場線上直播)、1場看排、1場宣告記者會及1場彩排記者會,施力各類行銷管道,為的就是讓大家知道:有支台味十足的舞蹈,即將和大家見面。
打開劇場大門 學生團體教學觀摩
延續過往經驗,今年依然邀請包括台中體育運動大學、新港藝術高中、高雄應用科技大學等9所學校團體,在演出開始前兩小時,進到劇場教學觀摩。雲門工作人員先介紹舞作靈感、內容及特色,接著帶領大家進劇場,窺看舞者和編舞家演出前的工作狀況,最後的Q&A時間,編舞家鄭宗龍親自解開舞台幕後的神秘面紗,「十三聲製作期有多長?」、「舞者的日常生活在做什麼?」、「該如何培養美感?」,打開劇場大門,學生觀眾的好奇心得到滿足,相信日後將更有興趣接觸劇場及欣賞演出。
電子節目單 服務觀眾更輕便
為了免費又輕鬆地讓觀眾閱讀更多幕後有趣的創作故事,分享美麗的舞作劇照及影片,提供舞作的精彩音樂試聽連結,雲門行銷團隊將資料整理成內容豐富電子節目單,讓觀眾能藉由QR CODE掃瞄後自由下載,許多觀眾進場後得知不必花錢購買,覺得新鮮又方便。
演後座談及講座 深談創作歷程
每週日午場的演出後,於觀眾席間舉行演後座談,各站皆吸引超過半數觀眾於演出後留下來參與。在欣賞完舞作後,馬上和編舞家進行近距離互動,來回問答間,編舞家暢談和音樂設計間的創作模式;和燈光、美術、影像設計和聲音指導一起工作的磨合過程,揭露許多不為人知的辛苦和樂趣,結束後,觀眾心滿意足地離場,為演出畫下美麗又溫暖的句點。
編舞 鄭宗龍
音樂創作暨統籌 林 強
美術設計 何佳興
燈光設計 沈柏宏
影像設計 王奕盛
服裝設計 林秉豪
聲音指導 蔡柏璋
舞者
楊淩凱 駱思維 李尹櫻
蘇怡潔 吳睿穎 陳慶翀 林宜萱
許誌恒 廖錦婷 鄒瑩霖 陳逸恩
感謝
打擊/鍾成達 嗩吶/郭進財 電吉他/黃培育
錄音師/王秉皇 錄音室/淡水洋活音樂
聲音藝術家/吳燦政
Shaghayegh Beheshti 朱聖倫 李佳曄 何嘉元
姚坤君 高倩怡 陳以軒 陳威銘 陳俊廷 麒麟水族設計企業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