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專文

創作背後結構的支持網絡:專訪新人新視野製作團隊「狂想創意」曾瑞蘭、林春輝(小得)
黃馨儀|應用劇場工作者、評論人
2024/5/8

2008年開始的「表演藝術新人新視野創作專案」,至今屆滿十六年。除了挹注青年創作,更於製作面提供完整支援:在經費補助外,也提供行政統籌、巡演場地、技術整合等項目,協助新人有足夠的空間完成其創作視野。

狂想創意(註)自2019年(第十二屆)開始承接新人新視野創作專案之行政統籌,主由曾瑞蘭與林春輝(小得)負責。兩人將自己視為團隊夥伴,協助團隊安排製作期程,並媒合資源與提供行政諮詢,強化創作者之行政團隊建構能力,使創作與行政相互配合、各司其職。


狂想創意之行政統籌——曾瑞蘭與林春輝合照。(狂想創意提供)

協助新人與新視野的延續發展

就製作要求,曾瑞蘭表明:「創作者的團隊必須要設置製作人或執行製作這樣的角色,來協助團隊完成三十到四十分鐘演出作品所需的行政工作。國藝會在補助申請時就有設置這樣的編制條件。」林春輝補充說明:「我自己期待創作者在新人新視野的創作能抓住核心,尤其當三個作品在同一檔時間中發生,如何做到精華與精簡很重要。所以希望他們可以把創作放在最前端,也許這次作品只有三十到四十分鐘,但未來他可以持續往後延伸發展,這是我自己在看新人新視野作品時覺得滿重要的事情。」

在這過程中,他們也期待創作者能被其他場館單位看見,獲得新的展演可能。當三組作品放在一起共同演出時,難免受限於製作條件,得要互相搭配,雖有優點也有缺點。倘若能將作品接續發展成一個完整的獨立製作,不管是自辦或是受邀,對作品或是創作者都會是很好的成長機會。

回應林春輝對新人新視野創作者的期待,曾瑞蘭也提出自身觀察觀察:「國藝會在新人新視野專案的評選概念不是先選出一個能做出成熟作品的年輕藝術家,而是從年輕藝術家的角色去看見他在創作裡面能達成什麼樣的可能性。這個可能性不一定在新人新視野發表的時候就那麼熟成了,但是會有一些階段性的樣貌,也讓這些作品在未來能變成更完整的演出。」

若能有所延續,每年在新人新視野的作品發表後,這些作品就不會只是「舊作」,而可以再創新突破。如同2023年底剛在牯嶺街小劇場演出《黑暗的光景》的洪儀庭,即是將2022年的作品再熟成發展;或是2019年獲補助的王宇光《捺撇》、陳品蓉《剩人》也都有所銜接、完整作品之生命。薛祖杰也在新人新視野之後繼續結合其他資源進行科技跨界創作;2021年獲補助者高偉恩在創作外還擔任高雄同志大遊行總召,不斷去重構人生的創作規劃。

為創作者打造的行政服務

涵蓋上述思考與對新人的期許,再面對國藝會作為主辦單位、製作中包含三組創作者等專案條件,兩人知道新人新視野的工作將不同於一般劇團製作,能有大量時間和劇團相處、隨時溝通。因此狂想創意定位自身為行政服務團隊,先根據過往製作經驗拉出期程軸線,安排出時間表,希望減少團隊不必要的行政時間消耗,並為創作者建立「藝術家資料夾」(artist profile),在作品之外,也讓創作者能更完整地被看見與認識。

為了能更瞭解創作者以進行每年度的製作規劃,而不僅藉由影像與資料產生認識,曾瑞蘭也曾提出主動觀看評選節目、也曾協助籌辦評選會:「在評選的階段裡,我們或多或少會對這些創作者的作品有所了解,也可以觀察到今年投件的作品風格。先感覺一下這樣的狀態,並多做一些準備。」以此也為每年的形象照拍攝做準備,期呈現出每屆創作者獨到的風格氛圍。

在九月專案結果公告之後,狂想創意即在國藝會安排見面會,讓三組創作團隊相互認識,並藉此機會觀察三組創作者的組成性格。詳細的演出製作期程表亦於見面會上提供、介紹技術的統籌,並開始與團隊的製作人建立聯繫。見面會為製作過程的起始點,也是很重要的一環,除了讓團隊相互碰面,更讓關係加溫,並建構「我們將會一起製作一檔節目」的合作意識。


訪視。(攝影:吳柏源)

每屆見面會也有不同的化學效應,曾瑞蘭笑著形容:「通常那個化學變化會在第一次見面就感覺到。比如2019年王宇光、陳品蓉跟薛祖杰這一組,第一天見面的時候雖然沒有講好,但卻有一種dress code:很有品味、戴帽子,也色系上的微妙搭配,不是同一種顏色,卻很一體。」

這樣的感覺沒有好壞,卻是通過實務經驗長期累積的一種直覺觀察。細數製作期程安排,曾瑞蘭描述這過程也在幫創作者鋪他們未來的規劃,讓創作者慢慢的透過這個作品歷程去找到他自己的創作脈絡。

創作與行政的夥伴關係

對兩人而言,每一屆都是獨一無二的組合,也都有各自的化學反應。而雖然有三組人,可每年的新人新視野事實上就是一檔演出。

林春輝指出:「對觀眾來講就是進去看一場演出,但裡面有三個作品,所有的事情都需要整合。在我們的觀念上這就是一檔節目,製作邏輯上是分三組去工作,在劇場裡面整合成一個演出,裡面要溝通的細節很多。」像是進場時間分配、演出先後順序、媒體宣傳與校園場次安排等,都需要溝通調配:「比如演出順序,若有團隊提出期待,我常也無法立即回應,畢竟就像剛剛說的,它是一個整體的演出,所以會需要一種起承轉合的狀態。如何安排觀眾情緒,也是需要共同確認討論的。」國藝會、技術團隊等都會參與討論,思考如何讓整體作品看起來比較舒服;當然過程中也需要各團隊進行內部討論與整合,畢竟創作仍在發生,還有很多不確定性:「我們是製作方,不是創作的那一端,所以我們主要面對行政,進行提醒和詢問。」


校園宣傳。(狂想創意提供)

表演者需要對自己的作品負責,也需要和其他兩組演出整合,同時也要面對北中南三個場地其實有截然不同特性。在臺北、臺中是實驗劇場,但第二週高雄的演出場地卻是白色挑高的繪景工廠,種種限制也是給表演者的訓練,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調整作品與空間的關係,並面對觀眾。

「這對創作者是很好磨練,是一種痛苦又迷人的過程。所以他們其實需要好好做創作,不要多負擔行政的事情了,行政的事一定要找夥伴。」雖說如此,曾瑞蘭強調:「但這不是說創作者他不用懂行政,還是要懂,因為行政工作需要跟他討論,但會希望創作者學習把事情分工。創作者專心做研發與創作,但有行政專業工作者當他的夥伴。如何讓這夥伴關係成立,也是對創作者的課題。」

夥伴關係亦是創作生涯重要的一環,在新人新視野專案中,狂想創意也特意協助讓媒合發生。畢竟創作需要團隊,特別是表演藝術很難一個人單打獨鬥,一定會需要夥伴。曾瑞蘭表示:「雖然這個計畫是補助年輕創作者個人,但其實也讓年輕創作者嘗試去組織團隊夥伴。他們可能是第一次進行合作,所以有時也會問我們(適合的人選),我們會提供建議,如果剛好可以媒合到,我們也是樂見其成。」這過程也使許多在新人新視野初次合作的團隊,在未來延續了工作夥伴關係。

多方面整合的製作流程

在新人新視野的製作裡,狂想創意不斷強調「夥伴關係」,除關注三組團隊內部的夥伴建構外,他們也是創作者的並行夥伴。對曾瑞蘭而言:「與其說陪伴,我比較喜歡說我們是夥伴,我們是共同去做這個創作,只是我們的角色比較放在整體的策劃與橫縱向的整合,畢竟還有團隊自己的行政製作。」橫向整合連結三組創作團隊,縱向整合則是去銜接國藝會與三個巡演場館:「這可以說是一個三乘三的組合排列。創作者就不需要直接面對兩廳院、臺中歌劇院、和衛武營等場館的各項聯繫,他們所有的需求都可以透過我們去溝通聯繫。對場館來講只要單純對新人新視野這檔節目,所以我們的角色這個時候就有點像中控樞紐了,是總製作。」

九月見面會之後,每個月固定有行政製作例會,按表操課地確認創作者的工作期程,也要求繳交個人簡歷、創作介紹、技術需求等資料,並協助與巡演場館溝通。十月至十一月進行宣傳照拍攝後,便會開始安排三館場勘,於過年前開始售票,開始進行媒體及校園宣傳行程。二月底至三月則有排練場的訪視,國藝會將邀請委員各別訪視三位創作者的階段排練,而曾瑞蘭和林春輝除了負責聯繫與訪視時間確認,現場也協助主持,讓委員和團隊相互認識、建構關係,期待在訪視過程中能讓創作者敞開心胸,和委員進行雙向的對話和深度討論。四月前後則會有媒體餐敘與三個作品的大整排,最後進劇場,開始三地的巡迴演出。


場勘。(狂想創意提供)

作為行政統籌,曾瑞蘭和林春輝也肩負起類經紀人的角色,在每一個進程中,帶宣傳通告,主持各種活動流程、曝光創作者也介紹作品,即使演後座談也有他們的穿針引線的身影。曾瑞蘭笑著說:「到演後座談其實都已經水到渠成了。因為前面已經在不同場合有這麼多介紹,整個準備工作可說有一系列累積:我們一路上就帶著他們三個,一切都很順理成章。」


演後座談。(狂想創意提供)

「順理成章」需要時間澆灌,曾瑞蘭與林春輝在過程中也緊密地相互配合、各司其職。甫接獲國藝會的行政統籌邀請,曾瑞蘭就確定要找林春輝加入。因為兩人相識多年已有一定默契,尤其林春輝的製作經驗足夠,在曾瑞蘭熟悉的劇場範疇之外也具舞蹈製作經驗,可以相互補足與搭配。剛開始承接專案,曾瑞蘭先與國藝會溝通,確立工作項目與相關行銷與製作期程,第三年起瑞蘭逐步調整狂想創意的業務重心及移轉自己的角色,新人新視野則交由林春輝負責整體專案的統籌與控管。這兩年也帶入更年輕的行政夥伴一起執行,期待藉由新人新視野專案再去培育新的製作與行政人才。

在專案以外深耕下一代

從建構製作的時間表與工作方法,到找到有效率與團隊溝通的方式,甚至對團隊的行銷介紹,都需要投注大量時間和精神成本,然而也在這五年的累積中,讓兩人產生新的願景——曾瑞蘭期待不只是承辦專案,更能將經驗傳承下去:「今年開始吧,我們想說可以把『狂想創意』的行政服務再做推展 ,會更有意識的來做這件事。除了新人新視野外,也引入其他專案,希望讓我們在做的行政專業更有架構,而不只是單一專案的思考,可以對整體生態有所幫助。」

曾瑞蘭和林春輝期待能將自身工作經驗完整盤點成know-how,或許是具體的工作手冊,或許是實務工作坊,以進行有系統的藝術行政與管理人才培育:「我們想在人才、行政跟環境共好這三塊,善用我們的優勢讓更多人認識劇場,以及讓劇場專業人才可以再提升。」

回想當初答應承接新人新視野的心情,對於林春輝而言,其實起心動念很簡單:「我只是覺得做這個案子很有趣、有挑戰!」他很期待在每年新人新視野專案遇見不同的創作者,也藉此認識了不同的表現類別:「我也透過這個案子對新人們有比較深入的機會去了解與合作,畢竟因為創作的領域不同,不一定會遇到。藉此能不斷認識新的創作者,在看著他們的作品時,感受他們有別以往的觀點跟表現的方式,也會跟著產生很多思考。」

因為這個專案,林春輝經由楊世豪(2022)再次接觸馬戲、通過李憶銖(2020)發現另一種創作風格的樣貌。同樣是舞蹈,能循著方駿圍(2020)的編舞思考舞蹈、意識形態及身體結構的詩意關係,在戴啟倫(2023)的作品中看見大張力的音樂結合:「他們的創作有不一樣的走向。然後他們追求的,不管是對於創作、或是對於他未來的人生,也都跟我們以前想的不一樣。我們以前談創作都說要完成夢想,但現在的他們還要賺錢,會務實的去想預算、更確定地去做一些事情。但這也是好事,是藝術專業化的一個結果。」

曾瑞蘭笑著附議,並也覺得劇場需要這樣的機會進行世代對話:「這是青中共創嗎?但我覺得我們兩個在現在這個年紀、不管在狂想創意或狂想劇場,能做這樣的事情是很好的,因為我們能跟年輕的創作者工作,對我們也會有另外一種刺激或對話的新可能,並能跟這些人產生一些不同的互動,是良性的夥伴關係。我們和新人新視野專案也是在一種良性與雙贏的關係。」

營造穩定燃燒熱情的環境

「我們的專業其實需要我們自己去提升以提倡。」曾瑞蘭堅定地說。對兩人而言,無論是面對創作者,或是培養藝術行政都一樣:「如果整個表演藝術環境對於專業分工、藝術創作、藝術教育等整體觀念能更了解的話,也可以讓整體業界更提升,連帶增進外部對我們的理解、更了解表演藝術工作,如此,整體藝文環境就會更好。」

這也是他們每年巡演北中南,接觸不同觀眾的體會:各地的觀眾需要什麼樣的藝文資源?要進行怎樣的準備才能對話和靠近?如同國藝會於專案中即有設計固定的校園宣傳場次,除了觸及潛在觀眾,作為行銷售票的手段,也能進行藝術推廣,擴大新人新視野的公共意義。在校園宣傳中,年輕創作者與高中生和大學生年紀距離較近,較容易對話接軌,不只是談創作,更是分享生命經驗與生涯選擇。而這樣的場合對年輕創作者也是很好的訓練,要如何對不熟悉藝術的人介紹自己?要如何分享創作?這些都是形塑圈子內外溝通的機會。而離開臺北,學校也是臺中和高雄場次很重要的票源。

作為新人新視野的製作統籌,兩人在與創作者成為夥伴的過程中更加看見藝術行政的重要性以及開放度。藝術行政像是變形蟲,無論是執行、公關、溝通,這些由實務展現出的綜合能力,配合對藝術的熱情,會務實的持續成長茁壯,若能再遇上合適的創作夥伴,即使環境依然困難,但將能持續在未知中開創可能。

林春輝興奮地說:「不知道會玩出什麼,所以很有趣!」曾瑞蘭帶著企盼地說:「這好像是一個穩定燃燒的過程,燃燒我們的熱情!」兩人期待著以新人新視野專案,為業界營造更好的創作和行政條件,延續產業的藝術生命與熱情。


大合照。(狂想創意提供)

 

註:2019年新人新視野專案的行政製作團隊為「狂想劇場」,由曾瑞蘭與林春輝共同統籌。2021年起轉由林春輝主責專案,曾瑞蘭負責行銷與宣傳。自2022年起曾瑞蘭以新創的「狂想創意」公司承接,並以製作顧問角色協助,與狂想劇場的創作區別,強調其行政服務的可能與專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