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至1981年間,在台灣當時有多達1000多部的台語片產出。無論是愛情片、武俠片、文藝片、諜報片或恐怖片,各種類型的故事成為台灣百姓最重要的娛樂生活,也開啟台灣電影的第一個黃金時期。
如果想要回味那個年代,游擊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出版《台語片的魔力》一書中,作者廣泛收集台語片的舊報紙廣告、本事、時評、文物及當代評論等海量文字資料,以文字大數據揀選高度聲量的110個關鍵詞加以介紹。而登上第56屆(2019年)金馬獎頒獎典禮表演舞台的瘋戲樂工作室《台灣有個好萊塢》音樂劇,描繪1960年台語片黃金時代的影視從業人員故事。演出製作團隊為了讓觀眾更融入台語片時代氛圍,詳實考究經典電影《天字第壹號》、《王哥柳哥遊台灣》等為影迷們津津樂道的作品。
根據統計,1970年代台灣有八百多間戲院,如今許多老戲院早已歇業、面臨拆除,亦或者在大環境變遷下尋找新可能。王振愷「昨日光影:今日全美戲院 七十週年考察計畫」透過文獻分析與口述歷史,記錄全美戲院在台南開業超過七十年的文化軌跡,經過編輯彙整,由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大井頭放電影:臺南全美戲院》,書中不僅介紹全美戲院的歷史,更可看到台南戲院文化的發展歷程,以及老電影院的蛻變。
面對串流媒體興起的年代,影像隨手可得。電影院的優越性是否將被串流媒體所取代?長期從事影像推廣、影展策展工作的謝以萱在「給眼球世代的備忘錄:歐洲影像識讀教育的發展與實務訪查」計畫中,參訪阿姆斯特丹、倫敦、巴黎的影像推廣機構,試圖觀察在不同的文化脈絡下,這些機構如何形塑出該地的電影文化地景與觀影環境。另外,從事電影教育工作的許岑竹則前往日本「探查日本電影膠卷藝術創作與教育文化」親身參與膠捲修復及教育工作,回台後舉辦膠卷染色體驗活動及參訪分享。
無論是記錄過去的黃金年代,還是前往國外的經驗汲取,這些藝文工作者透過各項計畫執行,保存及延續光影下的時光。
文編/蘇柏政 Banner設計/王景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