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箏新視野III-2020郭靖沐箏樂獨奏會」委託創作計畫

  • 「箏新視野III-2020郭靖沐箏樂獨奏會」委託創作計畫|三個人|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箏新視野III-2020郭靖沐箏樂獨奏會」委託創作計畫|三個人|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箏新視野III-2020郭靖沐箏樂獨奏會」委託創作計畫|三個人|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箏新視野III-2020郭靖沐箏樂獨奏會」委託創作計畫|三個人|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箏新視野III-2020郭靖沐箏樂獨奏會」委託創作計畫|三個人|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箏新視野III-2020郭靖沐箏樂獨奏會」委託創作計畫|三個人|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箏新視野III-2020郭靖沐箏樂獨奏會」委託創作計畫|三個人|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三個人「箏新視野III-2020郭靖沐箏樂獨奏會」委託創作簡介

  1. 潘家琳《噪靜交響》給兩位箏演奏家
    兩把箏,42條弦之間的關聯與衝擊,其音高頻率間的關係,是緊密貼合、企圖呈現完美精準的同音?互相矛盾,亦相互應和,就像人們在生命中,時時刻刻與所有的物件,或情緒意識等,相互接觸衝撞,不斷的共振、亂振或互相抵消。
  2. 周久渝《突現深心》給預置二十⼀絃箏與大提琴
    「突現」指的是⼀種現象,許多小實體交互作⽤後形成了更大的實體,而這個大實體會產⽣這些小實體所未具備的新的特性。也就是在宏觀層次上,事物將具有無法向下方階層還原的性質。
  3. 林煒傑《鉦錚》給預置二十⼀絃鋼絃箏與打擊
    《鉦錚》以2018 年給預置21絃鋼絃箏的獨奏曲《錚鏦》為根基,加上擊樂擴張鋼絃箏的獨特聲響。此曲並不以傳統的二重奏對話為出發點,兩者反而像是同⼀個樂器,像是可分辨但不可分開的一體:有時由擊樂來擴大箏的振動,有時卻由箏來延伸擊樂的殘響。舞台上的擺置也是為了強調他們可融但獨特的自主性,讓兩者創造出截然不同的關係。
  4. 楊祖垚《厄科》給二十一絃鋼絃箏與三十七簧笙
    在傳統演奏法聲音持續與消逝的構造上,箏與笙有著截然不同的建構模式:箏的發聲來自於撥動琴弦使之震動而逐步減弱震幅,故聲響就一般而言是為自然的漸弱;笙的發聲來自於氣流在樂器內的共振,聲響較箏而言相對自由,由演奏者以氣息自行控制聲響的持續與消逝。在這個作品中廣泛地探討箏與笙兩者間聲音演奏上音色的平衡與融合,或呈現既定存在的音響差異表現。
  5. 郭靖沐《無聲地釋放》給無雁柱二十一絃箏與風扇
    本曲為寫給無雁柱箏的第二⾸作品,沒有雁柱的箏對於我來說更能體現「箏」這樣樂器,或者說能更為恣意的想像與創造「箏」。「無聲地釋放」講的是卸下包袱的狀態,可以是樂器、人或者功能,因此這首作品除了談狀態,也談影響,從現象的模仿與還原著手,對既有/既定的現象與狀態提出質疑。
  6. 趙菁文《人之島》為雙箏與人聲
    這首作品是關於委託者古箏音樂家郭靖沐,在疫情期間,獨自決定前往蘭嶼生活了一段日子,在他的心境上、情感上、人生領域上的,然後從我的角度看到的,一個試圖描寫的過程。這個世俗世界與「平行世界」的共存,我想以「雙箏」來表達。左邊的一台箏是世俗,以「超級五聲音階」來構築;右邊的另一台箏,是在蘭嶼的平行世界,用大量的1/4微分音來調絃組成。靖沐坐在其中,像是他坐在蘭嶼海邊一樣,雙箏是海,是沿岸,是船。
顯示完整資訊
精選片段
曲譜首頁
創作者簡介

作曲家/潘家琳

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 IL.)作曲博士。曾於國立臺灣交響樂團所舉辦之作曲比賽與其他比賽中獲獎,作品經常獲選於國際現代音樂協會年會暨世界音樂節(ISCM World Music Days)、亞洲作曲家聯盟年會暨音樂節(ACL Festival and Conference)以及其他音樂節中演出,亦多次獲得國家文藝基金會以及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委託創作之肯定,演出場合遍及臺灣、香港、美國、加拿大、韓國、日本、以色列與澳洲等地,演出發表活躍。

自高雄中學音樂班畢業後,大學與碩士班皆就讀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作曲師事M. W. Karlins, Augusta Read Thomas, Alan Stout, Jay A. Yim, 潘皇龍與盧炎等教授。曾與知名演出團體如Pacifica String Quartet、The Eighth Blackbird、The Bugallo-Williams Piano Duo、Duo Diorama、NanaFormosa Percussion Duo、臺北市立交響樂團、臺北十方樂集、臺灣管樂團、長榮交響樂團、采風樂坊、新北市交響樂團、小巨人絲竹樂團、朱宗慶打擊樂團以及國家交響樂團等演出團體與所屬音樂家頻繁交流並合作發表作品。與各種音樂以及其他藝術人士的工作接觸,也使得她的作品能呈現出各式規模、音色等千變萬化且多元的風貌。

潘家琳目前為臺北市立大學音樂系專任副教授,並擔任中華民國現代音樂協會(ISCM-Taiwan Section)理事長一職。

顯示完整資訊

作曲家/周久渝

周久渝CHOU Chiu-Yu(b.1981)為臺灣青年生代作曲家,近年創作題材由較為個人情感的抒發轉而關注於求學與生活經驗中不同文化體驗帶來的衝擊,透過視角轉換探討素材發展的可能性與形式安排,對於人與土地的喜愛與關懷是其創作源源不絕的原始動力。作品《已剩餘之名I&II》、《異想行當五短篇》、《墨荷》、《構成》由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出版錄音與樂譜、直笛獨奏曲《求》收錄於John Turner 所編之第五冊直笛選曲、由英國佛賽出版社發行,其他有聲出版包括《俠情操》與《俠情》收錄於賴宜絜臺灣當代箏樂演奏專輯、《夕日落海》收錄於英國國家青年管樂團2011 年世界管樂年會音樂會實況錄音CD。

2013 年返臺後委託創作和演出不斷,同年11 月獲文化部藝術新秀補助於高雄音樂館舉辦個人作品展,並以音樂會中的作品為主題,在2014 年四月底於屏東大學音樂學研討會中發表論文〈寫意和聲與吟唱風格的器樂寫作─從作品蝶影、春宴、雲和談我的音樂創作〉。近期重要演出包括2015 年與南熠樂集合作衛武營強檔系列之音樂劇場《紅樓舊夢》、英國廣播公司第三廣播電台為慶祝莎士比亞400 年委託之管弦樂曲《喧慾之舌》與2016 年新北市交響樂團邀約創作管弦樂曲《所經之處》。除致力於創作外久渝亦樂與年輕學子一同探索音樂中的美好,現為東吳大學、清華大學與輔仁大學等校音樂系兼任助理教授,教學專長為作曲個別課與理論課程,同時也熱衷於現代音樂推廣,現為中華民國現代音樂協會理事與亞洲作曲家聯盟臺灣總會監事。

顯示完整資訊

作曲家/楊祖垚

生於高雄,臺灣。曾就讀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法國布隆尼音樂院(Conservatoire à Rayonnement Régional de Boulogne-Billancourt),以及法國里昂高等音樂院(Conservatoire National Supérieur Musique et Danse (CNSMD) de Lyon)。師事潘皇龍、Jean-Luc Hervé、Philippe Hurel,以及 Martin Matalon。旅法期間獲教育部留學獎學金及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補助等。

獲義大利出版社Diaphonia Edizioni 4 Sax Composition Contest作曲競賽特別提名(2018)、采風樂坊國際作曲比賽第三名(2013)、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絲竹創作營最佳作品(2012),並入圍國立臺灣交響樂團音樂創作競賽決選(2012)。作品曾於台灣、法國、荷蘭、奧地利、韓國等地發表,諸如荷蘭Gaudeamus Music Week(2018, 2017)、交通大學WOCMAT 2018第十四屆國際電腦音樂與音訊技術研討會、里昂Le Bel Aujourd'hui(2017)、布隆尼Laboratoire de Création/Composition(2016)、韓國藝術大學作曲交流計畫 Nong project(2013)、采風樂坊絲竹之夜(2015, 2013)、亞洲作曲家聯盟音樂台灣(2012)等音樂節。合作樂團包括台北愛樂室內及管弦樂團、采風樂坊、Keuris Quartet。

顯示完整資訊

作曲家/林煒傑

1982 年出生於臺灣台中市,曾師事Milton Babbitt等教授。

作品曾獲荷蘭Gaudeamus Muziek音樂節作曲佳作獎、臺灣「兩廳院樂典—國人音樂創作甄選」室內樂及器樂獨奏獎、國立臺灣交響樂團「鼓勵創作委託」和教育部文藝創作獎等。期間參與多項現代音樂活動,如法國Académie musicale de Villecroze、臺灣亞太音樂節、法國Manifeste@Ircam、法國Voix Nouvelles Royaumont、美國Mizzou International Festival、西班牙Sonutopias Campusculturae Festival、德國Darmstadt Summer Course、義大利Composit Festival、奧地利Klangspuren Schwaz、德國Matrix15、西班牙Mixtur、俄羅斯Composers Academy in Tchaikovsky、奧地利Impuls Festival、韓國Tongyeong Festival 及法國International Forum for Young Composers 等。

顯示完整資訊

作曲家/郭靖沐

臺灣宜蘭人。畢業於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碩士班、臺南藝術大學七年一貫制中國音樂學系。現為中央C室內樂團團員、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講師,現與周久渝博士學習作曲。

2015年獲文化部新秀。2013年與2011年獲臺灣兩廳院傳統器樂樂壇新秀。2012年獲第四屆九歌民族樂團新秀。管絃樂曲作品《原來還有這世界》,獲臺灣交響樂團「2018青年創作競賽」佳作。民族管弦樂團作品《悲歌》,獲臺北市立國樂團「思無涯─2016 TCO國際作曲大賽」首獎。個人創作及演奏專輯《自然-給七聲絃制箏》入圍第27屆傳藝金曲獎最佳跨界音樂。

近年來與多位演奏家、作曲家及跨領域的藝術家,合作不同形式風格之演出與創作。2018年受臺北市立國樂團委託,爲三月8日臺北傳統藝術季的開幕音樂會量身創作民族管弦樂團作品《蕨》;受高雄國樂團邀請,九月16日於大東文化藝術中心首演,臺灣青年作曲家蔡欣微新作古箏協奏曲《穩妥之地》。

顯示完整資訊

作曲家/趙菁文

美國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作曲博士,目前任教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曾受邀於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講學,以及於史丹佛大學受聘為客席講師。在美期間師事歐洲當代音樂作曲大師Jonathan Harvey與Brian Ferneyhough,以及史丹佛電子音樂中心所長Chris Chafe。近期新作《暗光》由荷蘭新室內樂團(Nieuw Ensemble)委託創作並於2016年4月在當代音樂指標性的阿姆斯特丹音樂廳首演。擔任國家兩廳院2018、2017與2015「新點子樂展」策展人,以及兩廳院2014「跨樂新視界」與2013「無」大型跨界音樂會製作之創意總監。

近期作品獲法國音樂雜誌(Editions L'Harmattan Paris)與德國新音樂雜誌(Neue Zeitschrift für Musik)專文討論與出版;曾獲得眾多歐美演出團隊的委託創作與發表,包括科隆愛樂交響樂團、Arditti String Quartet、Phace、Klangforum Wien、California EAR Unit、St. Lawrence String Quartet、EARPLAY、the Eighth Blackbird等以及國家交響樂團、臺北市立交響樂團、臺北市立國樂團、臺灣管樂團、臺灣交響樂團、樂興之時、台北室內合唱團、小巨人絲竹樂團等委託創作或發表。作品也多次獲選於全球各大當代音樂節演出,如國際現代音樂協會世界音樂節(ISCM World Music Days)、法國波里佛利亞(Polyfollia)音樂節、德勒斯登當代音樂節、德國達姆斯達城當代音樂節、法國第38屆咆哮(Rugissant)音樂節、亞太音樂節、國際電腦音樂節(ICMC)等演出。曾獲亞洲作曲家聯盟青年作曲比賽第一獎、音樂台北作曲比賽第一獎、兩廳院Fanfare作曲比賽第一獎等。曾獲洛杉磯週報評:「她的音樂能創造獨特的氛圍,令人驚歎不已...」洛杉磯時報評:「她的音樂像是一連串精緻的、美麗的、不可思議的聲音事件縈繞在空氣中……」。

顯示完整資訊
文宣品
相關成果
延伸閱讀
獲補助者顯示完整資訊
團體名稱

三個人

立案日期

2014/01/31

負責人

郭靖沐

團體簡介

由古箏音樂家郭靖沐、中阮音樂家潘宜彤及笛簫音樂家任重集結而成的「三個人」(3peoplemusic),是一支同時具備古典底蘊與當代思維的創作型室內樂團。創立以來便從表演類型、創作風格、樂團品牌等面向,找尋在台灣現今樂壇的定位,傳統樂器發展的未來。2016年開始委託作曲家為三個人量身譜曲,是台灣少數以固定編制的傳統器樂室內樂為長遠發展的音樂團隊。同年入選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為國際接軌的創新人才培育計畫「大師門徒與夥伴計畫」,並發行首張同名專輯,隔年入圍第28屆傳藝金曲獎。現已走訪日本、韓國、印度、德國等國家,奏響來自台灣新生代的聲音。

顯示完整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