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看不見的─依地創作」環境展演計畫
由壞鞋子舞蹈劇場藝術總監林宜瑾策展的「看見看不見的—依地創作」(以下稱依地創作),至今(2018)已舉辦了二年(2016、2017),今年期待年輕創作者突破劇場限制,進入非劇場空間,深思與身體交織的社會/歷史脈絡,關於身體在空間中的移動、環境對表演上的直接/間接影響,開啟不同經驗/框架的對話思維。
身體與環境是一種層層疊疊的交織狀態,我們不知不覺的被影響著,以一種誤認為潛意識的身份存在。身為一個創作者需要有能認出的能力,如何聽見空間靈魂的喃喃細語,並將之轉化成一個個的作品,呈現在觀眾眼前,讓觀眾也能感知到空間,彷彿空間與作品以及表演者與觀眾,都是一同呼吸著的。因此,當口號呼喊著:打破劇場、離開劇場時,看見、聽見、依著環境的創作才是環境劇場的開始。
在這樣的策展理念之下,林宜瑾希望透過此展演形式,提供創作實驗平台給年輕且具創意的創作者,以「看見看不見的」為策展主軸,「日常」作為創作核心,在不同的環境空間以肢體為主軸進行創作,創作者加入原先擅長的研究領域,帶領觀眾進入三種空間,如同一場奇幻的旅程,在虛幻與真實之間穿梭,用肉身衝撞環境與社會,時而力道十足時而柔軟感性。
壞鞋子舞蹈劇場
2012/06/26
林宜瑾
壞鞋子舞蹈劇場由編舞家林宜瑾創立於2014年。名為「壞鞋子」意旨於20世紀初期現代舞之母伊莎朵拉・鄧肯,為爭取身體與心靈的自由解放,大膽脫掉芭蕾舞鞋與馬甲上台演出,此舉開啟了現代舞的發展,而壞鞋子舞蹈劇場透過這樣的啟發,致力打破現代身體的制約及藝術框架的形式束縛,勇於探索臺灣土地與身體的關係。
壞鞋子以「台灣在地」傳統文化、儀式、語言、行動、飲食、性格、氣候、常民生活等面向作為創作、思考的核心;透過在地創作、田野採集、環境講座、藝術推廣等方式,嘗試找回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溫度,以藝術之媒介,讓現代的人們回歸單純、樸實的自我面貌。 壞鞋子的專業面向,包含表演藝術創作、非典型劇場空間展演、表演藝術教學推廣、在地社區連結、藝術活動策展、統籌、製作與執行;自2014─2017年,共舉辦超過80場的演出、170場的工作坊與講座、所創作之作品達23件,活動總參與人次約18,000人。
壞鞋子不斷地打破表演藝術的框架跟藩籬,讓藝術回到這塊土地上,讓藝術從這片土地出發。透過確立舞團理念並且逐步實踐與累積,壞鞋子開展了三項清楚的運作核心:
- 核心一:尋找台灣人的舞蹈身體 「ㄢˋ身體回家創作計畫」透過探索閩南語的音調、律動、韻味之面向,從台灣傳統語言的力量與啟動點去看見身體的動力,藉此建立台灣人的舞蹈身體風格,尋找屬於我們自己的創作方式,並建立我們獨特的舞蹈系統脈絡。此計畫更融合台灣民間傳統儀式的動作,透過語言、行動、飲食、性格、氣候等研究,去找到跟台灣人接近的身體驅動力。
- 核心二:人人都能舞蹈 以「人人都能舞蹈」作為實踐精神,透過表演藝術實質的「親近」在地的居民與環境,放下藝術的身段,探索藝術之於生活、回歸生活的各種可能。於此核心所開展的《春泥─在地舞蹈劇場》(2016─)透過與素人共同工作的創作實踐,藉此探索常民的身體質地、思維狀態,加以省思、發現劇場行於生活的本質,並開創臺灣在地舞蹈劇場的可能與想像。
- 核心三:年輕創作者實驗平台 以「看見看不見的」作為策展主軸,「日常」作為創作核心,在不同的環境空間以肢體為主軸進行創作,由壞鞋子主辦策展之《看見看不見的─依地創作》(2016─)透過開放甄選的機制,提供年輕創作者實驗創作的資源與平台,藉著創作深入與空間/場所之關係,回歸表演藝術之於環境的本質,激盪台灣創作能量。
2015-2018作品說明
藝術創作「ㄢˋ身體回家創作計畫(2015-)」發展之作品:
- 《初岸》(2015)
- 《彩虹的盡頭》(2016,並入圍第15屆台新藝術獎決選名單)
預計發表:
- 《虹 King》(2019)
- 《吃土》(2020)
藝術推廣:
- 素人舞蹈劇場:《春泥─在地舞蹈劇場》(2016、2017、2018─)
- 實驗創作平台:《看見看不見的─依地創作》(2016、201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