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臺北國際現代音樂節
中華民國現代音樂協會「2022臺北國際現代音樂節」演出簡介
2022年TINMF,計畫於十月假十方樂集音樂劇場進行,除將舉辦兩場音樂會外,另將各作品錄製成影片,於線上播放、嘗試接觸更多國內外的愛樂者,並積極參與國際現代音樂協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Contemporary Music)線上播映的Virtual Collaborative Series,促進臺灣作曲家與作品參與國際交流。兩場音樂會分別以中西合璧(東、西方樂器合奏之室內樂)及「Taiwan Sequenza」(獨奏樂器作品)為主題,呈現多首風格各異之作品。
東西合璧場將呈現六首東、西方樂器合奏之作品。現居臺灣的英國作曲家盧長劍(George Holloway),以「月」在文化上與科學上兩個不同面相寫成四重奏作品《月》;周久渝則以哲學、抽象的角度譜寫《突現身心》,探求生命課題的經驗、累積與體悟。在《對招》中,潘家琳從朱銘「太極系列」中的「對招」獲得靈感,以琵琶與打擊樂的音樂特質,尋求太極雙人對招中蘊涵的生命力。除三首精彩作品,另委託呂文慈、李雅婷與潘皇龍譜寫新作。此場演出將由顧鈞豪(中音薩克斯風)、蕭奕飛(中胡)、張育瑛、鄭雅心(打擊)、郭靖沐(古箏)、張智惠(大提琴),及王楷涵(琵琶)演出。
Taiwan Sequenza計畫演出七首獨奏作品。本身為優秀吉他演奏者的作曲家洪郁閎,其吉他獨奏作品《終》以紅樓夢十二仙曲之終曲最後的判詞為概念,嘗試描繪孤鳥投林、悲涼冷景,此曲將由旅居瑞士的吉他演奏家張懿德演出。以上低音薩克斯風描摹恍惚之間傳來的海洋低語,熊仁岳《呢喃之海》由本會活躍演奏會員顧鈞豪演出。作曲家兼笙演奏家張婉俞,將演繹自己的37簧笙作品《笙‧聲幔》,營造戲曲韻味的空間感,展現笙音細緻色彩。陳以軒受芭蕉的俳句《古池》啟發,企圖於鋼琴上呈現動與靜的意象,將由青年鋼琴家徐敬彤擔綱。除了諸位年輕作曲家作品,本場同時委託蔡淩蕙、馬定一與鄭建文譜寫新作,將分別由黃立騰(琵琶)、林薏蕙(長笛)和吳妍萱(古箏)演出。
作曲家:鄭建文
鄭建文為美國北德州大學音樂藝術博士(主修作曲,並專精於電腦音樂)、國立交通大學音樂研究所理論作曲碩士。現任國立臺北科技大學互動設計系專任副教授。曾獲作曲獎項主要包括:Moonwhite Film Festival 國際電影節「最佳配樂獎」(2018);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委託創作徵曲比賽獲獎(2013);TMC(台灣音樂中心)國際作曲比賽獲獎 (2012);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建置音樂創作與行銷平台」徵曲比賽獲得第三名 (2011);美國達拉斯交響樂團暨Voices of Change所主辦之「Russell Horn青年作曲比賽」首獎 (2007)、ICMC國際電腦音樂學會區域作曲獎 (Regional Composition Prize ) (2008)、教育部文藝創作獎(2003、2006、2009)、全國藝術創意作品線上競賽「音樂、音效創意類」優等獎(2007)、特優獎(2005、2006)、臺北打擊樂團「青年打擊樂作曲比賽」佳作(2005)、國家交響樂團「啟動台灣的聲音」管弦樂徵曲比賽獲選演出(2002);新竹縣文化局「第四屆客家新曲獎」佳作(2000)等、捷克Musica Nova 電子音樂創作比賽「榮譽提名獎」(2011)。其電子音樂被收錄於各類國際性影音出版品中,諸如:國際電腦音樂學會(ICMA)2008 年年會作品選集CD;美國電子音樂學會(SEAMUS)首張影音DVD選集、2007年MIT Computer Music Journal 之DVD影音作品選集、SEAMUS 電子音樂創作比賽 Electroclip 決選作品集CD、西班牙Confluencias國際電子音樂創作比賽決選作品集CD。
作曲家:蔡淩蕙
蔡淩蕙,國立藝術學院學士、美國耶魯大學碩士、賓夕凡尼亞大學博士。曾隨吳丁連、侯俊慶、盧炎、潘皇龍、Ezra Laderman, Martin Bresnick, Eleanor Hovda, Anna Weesner, James Primosch, Jay Reise, Haim Permont等作曲家學習。
曾獲教育部、國臺交、音樂台北、Tanglewood Music Center,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Yale University作曲獎,《海翁繪》獲2018傳藝金曲獎最佳編曲。作品《山居秋暝》為國臺交2007鋼琴賽指定曲;《南管足鼓協奏曲》曾由樂興之時管絃樂團、東京愛樂管弦樂團與美國Loop 38樂團演出;《采風-為國樂團》曾由新加坡華樂團、台北市立國樂團演出。
近年作品:《傳音劇場-昭君出閣》(2011-12)、《琴想V-古箏與弦樂四重奏》(2011)、《倒旗-刮地風、四門子》男聲合唱與鋼琴(2013)、《毀壞的城市》(泉州譯日文詩)為南管歌者、洞簫與鋼琴(2013)、《協》擊樂三重奏(2014)、《秦瓊倒銅旗》薩克斯風與鋼琴(2015)、《琴想VI-梧桐葉落》女高音、長笛、中胡、琵琶與豎琴(2015)、《琴想VII-南管足鼓與洞簫》(2016)、《琴想VIII-長笛獨奏》(2017)、《琴想IX-南管上四管》(2019)、《琴想X-賜福(為長笛、雙簧管、大提琴與大鍵琴)》(2020)等。
2001-2003曾於台南女子技術學院專任,於東吳大學、中山大學音樂系、師大附中兼任;2003起加入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學系音樂理論師資,製作跨領域藝術展演,並與亞歐美團體合作,如「默片音符」(2011-泰國)、「夥努嚕嚕嚕陣頭」(2013-夏威夷)、「台灣獅遇見巴龍獅」(2014-印尼)、「台泰你好嗎?」(2016-泰國)、「活水的芬芳」系列(2018-越南、2019-柬埔寨)、「史托克豪森北管我」(2019-德國)、「酒狂Remix」(2020-韓國),「TRAIECT III」計畫(2021-德國)。此外亦曾擔任台灣作曲家協會秘書長(2010-2018),以及台灣耶魯市內樂團藝術總監(2009-2013, 2021)。
作曲家:潘皇龍
作曲家潘皇龍教授,先後畢業於「台灣師範大學」與瑞士「蘇黎世音樂學院」;爾後前往德國「漢諾威音樂暨戲劇學院」、「柏林藝術大學」專攻二十世紀作曲法。他於1982年返國服務,曾於2000年至2002年擔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學務長, 2002年膺選為音樂學院首任院長。2018年膺聘名譽教授。
他曾經於1989年創辦「國際現代音樂協會台灣總會」並榮膺創會理事長。2010年膺聘「國際現代音樂協會台灣總會」名譽理事長。他曾經應邀擔任奧地利「國際莫札特作曲比賽」、波蘭「國際陸透斯拉夫斯基作曲比賽」、「國際譚斯曼作曲比賽」,北京「現代音樂作曲比賽」評審;以及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類評審委員兼召集人等。2012年在以色列膺選「亞洲作曲家聯盟」主席。2014年膺聘「台灣作曲家協會」暨「亞洲作曲家聯盟台灣總會」名譽理事長。
潘皇龍曾獲德國「尤根龐德作曲獎」、台灣「吳三連先生文藝獎」、「國家文藝獎」等國內外獎項。作品曾由國際著名樂團,諸如「柏林愛樂管弦樂團」、「龐畢度文化中心現代音樂室內樂團」等;以及荷蘭「國際高德阿姆斯新音樂節」、巴黎「現代音樂節」、維也納「現代音樂節」、「柏林藝術節」、美國耶魯大學「台灣論壇」等,在歐洲、非洲、美洲與亞洲各地演出。
作曲家:馬定一
2003年畢業於美國印第安那大學布魯明頓分校(Indiana University at Bloomington)音樂系作曲組,獲得博士學位。在美期間,師事作曲家 Claude Baker、Eugene O'Brien 和 Frederick Fox;在台,則師事盧炎教授。畢業後,即返台先後任教於臺南女子技術學院(今臺南應用科技大學)、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及私立東吳大學音樂系;自2013年起任教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曾任中華民國現代音樂協會理事長(2016-2018年),現為亞洲作曲家聯盟總會副主席(2018-2022年)。
2005年與美國Ball State University鍾梅教授合作新編中國民歌(Newly Arranged Chinese Folk Songs, 2005),由美國紐約Leyerle Publications出版。其大提琴獨奏曲Moon Reflects on Two Strings for Cello Solo獲得民國92年教育部文藝獎獨奏曲類優選;《憶~福爾摩莎》(Formosa Nostalgia)獲得文建會福爾摩沙作曲比賽室內樂組第二名。其作品除經常在國內發表外,亦曾在中國、哥斯大黎加、香港、以色列、日本、韓國、紐西蘭、菲律賓、新加坡、美國和愛沙尼亞等地演出。
作曲家:李雅婷
李雅婷,2002年畢業於東吳大學,師事嚴福榮教授。畢業後獲得獎學金赴美國伊士曼音樂院(Eastman School of Music)攻讀碩士,主修作曲,並於2004年取得碩士學位。2005年以全額獎學金進入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The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攻讀作曲博士。留美期間,跟隨David Liptak、Ricardo Zohn-Muldoon、Ladislav Kubik、Clifton Callender、Mark Wingate(電子音樂)和Ellen Taaffe Zwilich學習作曲。
李雅婷的作品曾多次於台灣、美國以及捷克等各地演出。最新委託創作《紅葉》由宜蘭五十蘭愛樂合唱團於2021與2020年分別發表於台北誠品表演廳、高雄衛武營與宜蘭演奏廳,作品《儀式》與《呼吸II-天地為師》則以跨域方式,結合音樂、畫作與舞蹈發表於北師美術館(大放藝彩-郭博州的畫與樂)。
作品《呼吸II》、《守候》與作品《終站》皆獲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贊助,分別發表於2017琵琶新視野-林慧寬琵琶獨奏會、2015臺北國際現代音樂節與2012雙溪樂集之冬季音樂會。另外,作品《蛻變之...》獲邀參與國立中山大學音樂系於高雄中正文化中心至善廳所舉辦的2012年「當代作曲家作品發表與對談VIII」與許常惠基金會所舉辦的製樂小集音樂會。2008年以作品《哀歌》獲得了2008年台灣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其他獎項包括2007年SCI Miami's Greater Student Composer's Competition、2006年美國SCI/ASCAP Composition Commission Competition、2005年中華民國第三屆青年擊樂作曲比賽,及2005年優秀青年作曲家(許常惠文教基金會)。
返國後曾先後任教於國立嘉義大學、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國立中山大學及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等校,目前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音樂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中華民國現代音樂協會
1989/12/09
潘家琳
中華民國現代音樂協會簡介:
「中華民國現代音樂協會」創立於民國七十八年十二月,以拓展國內新音樂環境,促進國際音樂文化交流為宗旨。協會之任務為倡導現代音樂之創作、發展與評介、促進國際新音樂文化之交流等。
本會以ISCM-Taiwan Section(國際現代音樂協會臺灣總會)之名加入「國際現代音樂協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ontemporary Music);國際現代音樂協會創立於1922年,於次年在薩爾茲堡開始舉辦年度之「世界音樂節」(World Music Days)發表會員新創作品,現有六十餘會員國或機構組織。本會自1992年起加入,獲選於該年五月華沙舉行之世界音樂節演出潘皇龍《迷宮.逍遙遊 II》與李子聲《亡國詩一》,至今已有卅餘首我國作曲家作品於歐、美、亞、大洋洲等各會員國主辦之世界音樂節中發表。近年獲選演出作品包括周久渝弦樂四重奏於2011年克羅埃西亞首都Zagreb,此曲並榮獲ISCM-IAMIC青年作曲獎及獲委託創作新曲、趙菁文合唱作品《鑼鼓運動》於2012年比利時安特衛爾普、曾毓忠單簧管與電子音樂《狂想曲》於2013年維也納、趙立瑋弦樂四重奏《風‧林‧火‧山》於2014年波蘭Wroclaw、王建為單簧管獨奏《凝》於2015年斯洛維尼亞首都Ljubljana、以及馬定一《Night Monologue For Cello Solo》和黃佩芬《Lang Lao》2019年於愛沙尼亞首都塔林演出。
「中華民國現代音樂協會」歷年來舉辦過為數眾多之專業活動,包含了系列演講、座談會、學術會議、音樂會、參與國際性展演活動與邀訪國際音樂人士來臺等,並多次承辦行政院文建會「音樂臺北」作曲比賽、2004福爾摩沙作曲比賽等。本協會已出版十餘張會員個人作品雷射唱片專輯,近十年每年歲末與中華民國聲樂家協會合作舉辦「現代聲樂作品發表會」;自2012年每年籌辦臺北國際現代音樂節,至2019年已辦理七屆。「中華民國現代音樂協會」為內政部立案之社團法人,發起人與首屆理事長潘皇龍教授,歷任理事長包括柯芳隆、錢善華、李子聲與馬定一教授。現任第十三屆理事長潘家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