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28歲的祁家威公開出櫃。他向立法院請願同性公證結婚,立法院回以「同性戀者為少數之變態,純為滿足情慾者,違背社會善良風俗」駁回;2019年5月24日暱稱「同婚專法」的《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生效,自此台灣同性婚姻獲法律承認。

這33年來的漫漫長路,除了是灑著汗與淚的婚平之路、也是摸索探尋何謂性別、何謂欲望、何謂愛情與何謂自我的道路,許多創作者重新檢視人在面對自我與情感時的掙扎泅泳,並在這些衝突之中淬煉出自己的答案,同時又提出更多叩問。

淬鍊的過程或許難以言說,但創作者們將其融入作品之中:創作社劇團《少年金釵男孟母》取材明末清初文人李漁的擬話本〈男孟母教合三遷〉改編再製成現代戲劇,昭示多元性別古今皆有;四把椅子劇團《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將時空背景聚焦於雞尾酒療法甫引進的台灣,結合同志與愛滋議題,展現對自我認同的焦慮、生命的困頓以至於叛逃;台日共製的《同棲時間》則是劇作家林孟寰原著劇本、後於日本東京公演,描寫跨國的同志情人之間彼此感情、個人身分的思考;《上身不由己》為新加坡劇作家鄒文森作品,由娩娩工作室搬演,劇中「兒子死後變成的女鬼」、「宣稱觀音上身的同志乩童」等「身不由己」,為台灣LGBTQ議題作品增添一筆獨特色彩。

2015年,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經典重現《踏青去Skin Touching》,首演是在2004年由女人組劇團與徐堰鈴導演合作演出,十年後的重新製作讓參與成員再度聚首,亦有新邀演員,新舊成員之間相互輝映,折射出十年時光帶給演員、創作團隊和台灣女同志之路的改變,也展現出女同創作的豐富面向。

而後由女書文化出版的《踏青:蜿蜒的女同創作足跡》共分二輯與收錄新版《踏青去Skin Touching》劇本的別冊,輯一從劇場開始,魏瑛娟、傅裕惠和周慧玲三位導演從他們年輕時談起,談對性別意識的啟蒙、戲劇的啟蒙與人生的啟蒙;還有《踏青去》導演徐堰鈴與新舊演員班底的訪談;輯二以類型為大方向,透過文學、電影、音樂與視覺藝術等各領域的同志藝術創作者描摹出台灣女同志的文化地景,最末以李屏瑤〈吶喊與吟唱〉以年代劃分標誌出重要的女同志文化事件作結。

作家唐墨的散文集《違憲紀念日》紀錄作為一個男同志其自身的人格特質與生命樣貌;楊隸亞集結〈結婚座〉等篇章的《女子漢》,以灑落的筆法寫下所見女性的角色掙扎及欲語還休的同志情誼。

而楊雅翔所主持的《壞種子:龐克、性/別、藝術反動份子據點調研計畫》為視覺藝術策展專案中第一階段駐地研究計畫案,香港、馬來西亞、韓國與台灣的性別意識、性平教育與性別關懷的藝術表現進行調研活動,並延伸至慰安婦、殘疾關懷議題,亦有關於次文化、文化角力與政治情勢的觀察,觸角廣伸。

這些作品各有體裁、風格與特點,都是台灣平權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瑰麗風景。

 

文編/詹家瑄 Banner設計/王景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