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編/林宜慧 Banner設計/王景銘

齊宣王向孟子請教君王治國之道,其中,孟子言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

呼應現今社會所面對的高齡化,「以及人之老」的議題漸受重視,除醫護體系的完備與維繫,恰在藝術所能觸及之處,也正積極開展諸多樂齡共融的藝術計畫。但在撫幼的議題上,似乎有更多的討論被放在了社會架構與經濟發展的變化與影響,縱使教育的政策方針正著重產學區域發展與創建友善安全的學習環境層面,於此之中,仍有一群人,正持續努力與嘗試以藝術軟性互動的開發、教育與技法傳承,啟發幼輩更多對於文化上、藝術間的興趣與樂趣。

台灣兒童文學學會策辦「2019小鹿兒童文學親子夏令營」邀請詩人及兒童文學工作者進入校園,在夏令營中透過課程激發國小學童的想像力,帶著他們進入詩、童話與戲劇表演場域,欣賞與創作與表演。爆米花兒童劇團「我們藝起趣演戲」進駐校園,透過表演藝術乃至文史田野調查、母語主題,在郊區與山區的小學,讓每個孩子都能接觸藝術、創作藝術、進而推動藝術達到「藝教於樂」的效果。在與校園結合的藝術計畫中,不僅有像上述與校園課程相關的計畫,文化資產類別中調查與研究中,胡湘玲紀錄著公東高工培育工業技術人才「師徒制」的歷史,透過深入訪談,將「技職教育雙軌制度」的特色、成效與困難留下值得參考的文獻資料。

表演與互動間,如果兒童劇團《大野狼拯救小紅帽》改變舞台劇觀眾進入劇場只是欣賞的一貫模式,表演的過程中與孩子們互動邊看戲邊玩樂,並結合多個童話共同創作,讓觀眾也成為表演的一部份。慢島劇團的計畫「扮裝皇后真人圖書館--給小小孩巡迴說故事」透過扮裝皇后朗讀故事進而與孩子互動討論的模式,推動性別教育並提供各式提問的解惑,倡導保護性少數,也從小培養孩子們互相尊重的重要性。

文學的創作出版與紀錄裡,回看工作室的「【我想欲踮海內面醒過來】-臺語童詩與歌謠出版計畫」,希冀透過這本母子共同完成的創作,使用台語、法語及國語等屬於他們的多重「母語」,發展新型態翻譯詩集,展現溫柔但富童趣親子互動。社團法人高雄市婦女新知協會出版的《歡喜從母姓》以散文集結成冊,將真實案例呈現與文字,希望透過經驗的分享,讓想要小孩從母姓或改母姓的民眾獲得力量與啟發,呈現台灣今日多元的面貌。

還有好多好多的案例無法細說,而藝術又是什麼呢?藝術可以療癒,顯示一個人或群體的成長與挫敗;創作者可以藉由藝術做單方面的宣示,告訴這個世界「這就是我,這就是我想說的話」;也可以被視為挑戰,視為創作者進益求精、追求巔峰的遠征。但對我來說,在無數種藝術形而上的呈現與意涵中,能夠讓人們更愉快地有所收穫,並在有所「得」無論多久後,仍願意繼續分享他所擁有無論無形或有形的給下一代的未來,才是件最美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