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編/蔣昕妤 Banner設計/Yu HSU

好奇心驅動著人類不斷地向宇宙提出叩問,接著在浩瀚的搜尋引擎中尋找解答,然而所有答案都只是「可能的解釋」,即使有具體理性的應證、科學證實的背書,它的本質終究是建構在「人類的相信」,因為相信所以歸納為合理。這些在時間洗刷下暫時不衰的相互辯證,人們逐漸奉為圭臬甚至視其為信仰。不過從前的信仰在資訊爆炸的今日似乎顯得脆弱,有鑑於大眾憑藉著自我的媒體識讀,剪裁出對生命新的理解,建造出一個多少都趨近於此刻審美價值的世界觀,以此為評斷標準,選擇自己想要相信的,不再同以往相信別人所說的。在堅定信念後,也許會想要與他人分享自身得來不易的論述,因為,或許你也會想要相信我的相信。

遠古神話反映著古代人類對自然、非自然現象的理解,參雜想像編撰出一系列故事,說服自己與後代這是世界運行的道理。身聲劇團的世界神話劇場《追日.移山.填海》從中國古典神話中揀選出三則故事,帶入當代社會議題並融入劇團長期打造的樂舞敘事風格,以偏向兒童劇的呈現方式帶領孩童們透過觀看神話故事,談談世界上發生的事。而歷史事蹟在陳飛豪「失效的神話」中,藉由比對近現代台北神社其過去與現在的存在意義,用圖像、影像的方式提供另一個的閱讀觀點,重新認識當時政權希望民眾相信的,以及被領導政府塑造為神話的歷史遺址。

在人類發展史中,部分人物因深受世人喜愛,進而被獨立放大、演化成一種神祇,不同的神祇也形成了不同的宗教信仰。小說家趙品瑄的《眾神之島》,選擇了六位不同崇拜性質的神祇作為短篇小說創作主軸,佐以家庭關係、城鄉衝突等素材書寫,呈現人民與神明在時代變遷下的親疏關係與價值觀差異,同時展現了臺灣民間信仰的多樣性。朱峰誼策展的「重返神性:作為一位無神論的有神論者」,展覽中邀請了藝術家以非典型的宗教角度探討它的現代性,並安排座談,邀請不同宗教的實踐者針對所有宗教都在探討的神鬼、生死提出思辨。

除了不同文化脈絡下所產生的信仰差異,將視野限縮至家庭,以家庭為單位的群體或多或少也都有自己的家神、特殊信念或共同價值觀。詹俊傑的舞台劇劇本《拼裝家族》,對於家庭的組成提出了不同的想像,打破常見的血緣連結或充滿溫度的暖心故事,抽絲剝繭一群背負著不同生命議題的社會邊緣人,由於異常的想法暫時共組家庭,在荒涼的人生中有了共存的信念。吳鈞堯的小說作品《孿生神》,從自身家庭事件發想,將創作當成橋梁,嫁接山海經神話、金門家族故事與戰後生活,遊走於傳說與真實世界,在虛實間形塑出驚心動魄歷險下對於家族的信仰。盧盈良作品《神人之家》,紀錄片始於想探索家裡所供奉的神明在家人心中的真實想法,原以為會是維繫著家人關係的存在,隨著拍攝,實際上天差地別的情愫逐漸聚攏成對於家庭單純的情懷,原來真正的信仰是家人。

相信神話、神祇、神靈、各種形態的,都足以支撐人類在歷史的洪流裡持續邁進,無論相信什麼,這樣心靈上的寄託,引領我們研究、創作、發明、為其賣力,甚至為此而活,它給予人類生理以外的滿足,驅使我們發展出不一樣的我們。既然我們相信,那就保持信念,直到新的信仰降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