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臺北國際現代音樂節

  • 2023年臺北國際現代音樂節|中華民國現代音樂協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2023年臺北國際現代音樂節|中華民國現代音樂協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2023年臺北國際現代音樂節|中華民國現代音樂協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2023年臺北國際現代音樂節|中華民國現代音樂協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2023年臺北國際現代音樂節|中華民國現代音樂協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2023年臺北國際現代音樂節|中華民國現代音樂協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2023年臺北國際現代音樂節|中華民國現代音樂協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2023年臺北國際現代音樂節|中華民國現代音樂協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2023年臺北國際現代音樂節|中華民國現代音樂協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2023年臺北國際現代音樂節|中華民國現代音樂協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2023年臺北國際現代音樂節|中華民國現代音樂協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2023年臺北國際現代音樂節|中華民國現代音樂協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2023年臺北國際現代音樂節|中華民國現代音樂協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2023年臺北國際現代音樂節|中華民國現代音樂協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中華民國現代音樂協會「2023年臺北國際現代音樂節」演出簡介

「2023年臺北國際現代音樂節」包含兩場音樂會,一場為室內樂音樂會,秉持著協會一直以來努力推廣會員作品、促進國人創作、並增進與演奏家交流的初衷,創造多元的發表與演出機會;另一場則是延續近年來協會音樂節演奏家專場的特色,推行少見的當代音樂演出組合,本年度推出古箏、中阮與琵琶的彈撥類樂器專場音樂會,由近年來於當代音樂演奏表現突出的演奏家來演奏。

從2020年開始,疫情、通貨膨脹、戰爭、極端氣候……等大事件頻繁衝擊全球,世界變化飛速,室內樂場將呈現六首作品呈現六位作曲家在如此難以預測的大環境中,觀看世界截然不同的各種面向,從個人內心情感剖析、到宇宙自然力量的描述皆有。廖子堂的《雨菸》描寫路旁一個在細雨中沒撐傘、抽著煙的人,私密的個人心境轉變,邱妍甯的《閾限如儀》結合心理學中間過度的階段與漢族宗教儀式中反覆重複的形式,在聲部交錯與轉換中探尋新的出路,黃祈諺的《...towards Bisosilin》用小米豐收歌將象徵完美的最高音獻給天神,詹雅蘭的《Sand aSH》受全球暖化效應影響,用音樂捕捉沙土熵增的無限可能性,並於同場委託作曲家羅芳偉、謝宗仁譜寫新曲。

彈撥場聚焦國內優秀國樂器彈撥類演奏家,潘家琳的《噪靜交響》用兩把古箏之間的互相矛盾又相互應和的關係,象徵生命中的人事物相互衝撞共振,交織而生的聲響;盧長劍的古箏獨奏《鉤》受南唐詩人李煜的詞啟發而創作的無言歌;楊祖垚受基索斯和回聲仙女的故事啟發而寫的作品,古箏、笙二重奏《厄科》,特別邀請首演的音樂家來重現這部作品,同場還委託了4位作曲家蔡承哲、任真慧、張譽馨、陳欣蕾創作作品,由古箏演奏家郭靖沐、中阮演奏家潘宜彤、琵琶演奏家黃立騰來演奏。

顯示完整資訊
精選片段
曲譜首頁
演出照片
創作者簡介

作曲家:羅芳偉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C Davis)作曲與音樂理論哲學博士、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作曲碩士與學士。其創作手法與形式多元,作品融合不同面向與媒介,在創作上著重聲音的多重層次、聲響織度的轉化與延展,近年研究包括對於樂器發聲實驗、頻譜與泛音設計、音樂的時間感知等面向。其作品曾多次獲獎,並於台灣、美國、歐洲、香港等地被演出。現專任於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音樂研究所,結合當前創作與理論上的研究,開授一系列音樂相關課程,包含現代音樂創作技巧、當代器樂創作工作坊、音樂分析與詮釋等。

作品集請見:https://soundcloud.com/fang-wei

顯示完整資訊

作曲家:陳欣蕾

作曲家、小草田室內樂團藝術總監、清大大學、臺中教育大學、真理大學助理教授。

於臺北藝術大學取得作曲學士學位;辛辛那提大學音樂系取得理論作曲碩士、博士學位。

《在最深的夜,我們歌唱……》曾獲世界豎琴大會多媒體與豎琴最佳作品;《源》(室內管絃樂團和錄音)文建會鼓勵創作作曲比賽入選;《沉》、《慯》、《慟》小提琴協奏曲贏得美國辛辛那提大學賢雃樂作品比賽;《潮汐》(Ebb and Flow給管弦樂)贏得美國ERM Media Next Master Work Award;《沉》小提琴協奏曲在福爾摩沙作曲大賽獲得三獎與觀眾獎。2021年獲得國藝會藝文補助出版AR音樂繪本《蘋果種子》。

作品在國家音樂廳、臺北中山堂、辛辛那提Werner音樂廳、紐約卡內基音樂廳、華盛頓特區Arena劇場、北京國家大劇院、北京中山堂音樂廳、北京音樂廳、武漢琴台音樂廳、首爾三星戲劇院演出。

合作過國立臺灣交響樂團、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愛樂管弦樂團、新逸交響樂團、辛辛那提大學愛樂管弦樂團、保林格林大學交響樂團、中央音樂學院管弦樂團、Café Momus辛辛那提大學現代音樂室內樂、台北愛樂合唱團、雨韻合唱團、希望之聲兒童合唱團、史特拉第瓦弦樂四重奏、香港羅曼四重奏、德國玉四重奏、保加利亞MYX'D五重奏、中國圓號團、基因三重奏。

最近受CCM邀請創作以克拉拉舒曼作品為發想的四樂章交響曲於2023年底美國演出及出版。

顯示完整資訊

作曲家:任真慧

旅美臺灣作曲家、詩人與鋼琴家,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音樂博士,其音樂作品以獨特的空間感、豐富的想像力、充滿靈性的詩意、與精雕細琢緻的色彩為特色。近年創作專注於探索時間、聲響、語言、與詩性的整合,並同時以鋼琴家身份活躍於台美新音樂舞台,專注於電子音樂與當代實驗性藝術音樂作品。目前為佛羅里達國際大學NODUS Ensemble新音樂團鋼琴演奏家,並與作曲家暨電腦音樂家Jacob David Sudol以Misty Shore Duo之名合作,持續演出並推廣亞洲與美洲當代實驗音樂。

任真慧的音樂作品曾在ISCM世界現代音樂節、法國Acanthes音樂節、美國SEAMUS電腦音樂節、ICMC國際電腦音樂節、墨西哥Visiones Sonoras電子音樂節、亞洲作曲家聯盟大會暨音樂節、EarShot San Diego工作坊、New Music Miami Season邁阿密新音樂季、洛杉磯People Inside Electronics系列、WOCMAT電腦音樂節、合唱無設限、台灣當代絲竹樂展、臺北國際現代音樂節等展演發表。近年接受League of American Orchestras、Accordant Commons、The Living Earth Show、Aurora Borealis Duo、Astralis Duo、Ensemble 20° dans le Noir、Palimpsest Ensemble、臺灣現代音協室內樂團、台北室內合唱團、小巨人絲竹樂團、青韵合唱團、高雄室內合唱團、及木樓合唱團等委託創作,並屢獲文化局及國藝會等創作補助。

顯示完整資訊

作曲家:蔡承哲

蔡承哲的音樂作品多以文化匯流之觀念揉合亞洲音樂,極具個人風格,以東方文化為根脈,衍生出戲劇性與前衛特色,致力將臺灣新音樂推向世界。

生於港都高雄。高雄師範大學藝術學學士主修理論作曲、交通大學音樂研究所藝術學碩士主修作曲,作曲師事李子聲、桑磊栢,理論師事簡郁珊,古琴師事李楓,鋼琴師事周兆儀、林季穎;現為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作曲博士候選人,師事潘世姬、楊聰賢。赴北京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交換,師事郭文景。

音樂帶著承哲遨遊世界,曾獲選參加采風樂坊國際絲竹音樂創作工作坊、臺灣傳藝中心人才培訓計畫、臺北市立交響樂團音樂人才庫計畫、杭州躬耕書院陳其鋼音樂工作坊、北京國際作曲大師班、日本武生國際音樂節、韓國國立國樂院國際國樂工作坊、美國Atlantic音樂節、義大利Cortona Sessions音樂節、義大利Composit音樂節、義大利Nuova Consonanza音樂節等之榮譽。作品曾於臺北國際現代音樂節、臺灣亞洲作曲家聯盟亞太音樂節、泰國布拉帕大學國際音樂暨表演藝術節、新加坡Sounding Now音樂節、法國Etchings音樂節、奧地利國立維也納音樂暨表演藝術大學等地演出。擔任中華民國現代音樂協會監事、台灣作曲家協會暨亞洲作曲家聯盟台灣總會監事。任教於高雄中學音樂班、新興高中國中部音樂班、中華藝術學校音樂科。

顯示完整資訊

作曲家:張譽馨

美國戴維斯加州大學作曲與音樂理論哲學博士。研究領域為音樂理論、音樂創作、音樂與數位科技、亞洲傳統音樂。
臺灣臺中人,當代古典音樂創作者、笛簫演奏者。創作觀體現後現代主義的脈絡,透過長期研究與參與,解構亞洲傳統音樂的時間性、語法、美學觀,嘗試以當代音樂創作語彙建構所體悟的美感與思辨的過程,從而創造音樂與他種藝術型態的連結。

近年活躍於國際型音樂活動,曾參與香港臺灣作曲家交流計畫、衛武營當代音樂平台、IMPULS Festival、武生國際音樂祭、Peter Eötvös Foundation Workshops、MISE-EN Festival、Etchings Festival、Cortona Sessions進行交流或展演作品。合作團隊或藝術家包括琵琶雅集、小巨人絲竹樂團、Earplay Ensemble、Empyrean Ensemble、Ensemble MISE-EN、Daedalus Quartet、Gramercy Trio、加拿大新音樂團(Nouvel Ensemble Moderne)、采風樂坊、女高音Tony Arnold、鋼琴家Geoffrey Burleson等人,展演紀錄橫跨歐、美、亞洲多個國家。作品曾獲選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兩廳院「樂典」國人音樂創作優選、第四屆上海當代音樂週國際學生弦樂四重奏徵件、采風國際絲竹樂作曲比賽,並收錄於CD《荻生笛聲—蔡佳芬長笛雋永集》。

顯示完整資訊
演職人員簡介
文宣品
相關成果
延伸閱讀
獲補助者顯示完整資訊
團體名稱

中華民國現代音樂協會

立案日期

1989/12/09

負責人

潘家琳

團體簡介

中華民國現代音樂協會簡介:

「中華民國現代音樂協會」創立於民國七十八年十二月,以拓展國內新音樂環境,促進國際音樂文化交流為宗旨。協會之任務為倡導現代音樂之創作、發展與評介、促進國際新音樂文化之交流等。

本會以ISCM-Taiwan Section(國際現代音樂協會臺灣總會)之名加入「國際現代音樂協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ontemporary Music);國際現代音樂協會創立於1922年,於次年在薩爾茲堡開始舉辦年度之「世界音樂節」(World Music Days)發表會員新創作品,現有60餘會員國或機構組織。本會自1992年起加入,獲選於該年五月華沙舉行之世界音樂節演出潘皇龍《迷宮.逍遙遊 II 》與李子聲《亡國詩一》,至今已有卅餘首我國作曲家作品於歐、美、亞、大洋洲等各會員國主辦之世界音樂節中發表。近年獲選演出作品包括周久渝弦樂四重奏於2011年克羅埃西亞首都Zagreb,此曲並榮獲ISCM-IAMIC青年作曲獎及獲委託創作新曲、趙菁文合唱作品《鑼鼓運動》於2012年比利時安特衛爾普、曾毓忠單簧管與電子音樂《狂想曲》於2013年維也納、趙立瑋弦樂四重奏《風‧林‧火‧山》於2014年波蘭Wroclaw、王建為單簧管獨奏《凝》於2015年斯洛維尼亞首都Ljubljana、以及馬定一《Night Monologue For Cello Solo》和黃佩芬《Lang Lao》2019年於愛沙尼亞首都塔林演出。

「中華民國現代音樂協會」歷年來舉辦過為數眾多之專業活動,包含了系列演講、座談會、學術會議、音樂會、參與國際性展演活動與邀訪國際音樂人士來臺等,並多次承辦行政院文建會「音樂臺北」作曲比賽、2004福爾摩沙作曲比賽等。本協會已出版十餘張會員個人作品雷射唱片專輯,近十年每年歲末與中華民國聲樂家協會合作舉辦「現代聲樂作品發表會」;自2012年每年籌辦臺北國際現代音樂節,至2019年已辦理七屆。「中華民國現代音樂協會」為內政部立案之社團法人,發起人與首屆理事長潘皇龍教授,歷任理事長包括柯芳隆、錢善華、李子聲與馬定一教授。現任第十三屆理事長潘家琳。

顯示完整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