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編/陳韋鑑(專業藝評人) Banner設計/唐唐

性別與勞動都是近百年來人類討論的重要議題,也有許多的藝術家透過創作來分享或推廣相關的看法,例如年輕藝術家直接以「失格的迴圈-為什麼你要工作?」為名,兩位藝術家除了反思勞動以外,也連結到自身作為藝術家與勞動之間的關係,除此之外,我們也可以看到藝術家進一步的從性別的角度來思考勞動。

侯怡亭的「冷鏈」很明確的以三個敘事進入這個議題,從「第一工場」,藝術家委託女子監獄自營作業工場製作展覽成品;「第二工場」,以日本時期女學生在戰時的後勤服務,如製作日軍慰問袋等檔案圖像,再徵集參與者訂定契約於展覽期間製作作品;「第三工場」,則敘述著被系統排除在外的街上代工者,服務主流的都市系統;創作者不只是再現此議題,再製作的過程,同時也呼應議題的勞動本身以凸顯作者的視角。

而除了透過「再現的過程」去強調勞動本身以外,透過遊戲的互動去讓觀眾理解特定勞動情境也是種做法,黃立慧的「人形計劃 /“黑白棋”」(黑白棋RCA桃園特別版)以黑白棋的形式,邀請RCA工殤事件受害者與觀眾一起下黑白棋,雙方雖然需要爭勝,但是觀眾卻依然可以選擇「傾向」協助哪一方獲勝,而這個過程也是理解RCA工殤事件的過程,透過規則,過去的勞動環境被顯露,事件的背景逐漸被理解,我們也發現當年的受害者是以女性為主,在政府與資方以進步為象徵的操作下,女工們付出青春與信任,最後卻換來一身傷害。

事實上除了藝術家的創作以外,國藝會的補助案也有協助當年這些受害者發聲,由林岳德主持的「勞動者的呼喊----台灣美國無線公司(RCA)工殤事件口述歷史書寫計畫」,第一個部分是從宏觀的角度追蹤整個事件從被立委揭發,歷經十年才進入法院實質審理的過程,第二個部分則是從三位女工的生命故事開始,讓整個事件除了大環境的歷史與法律問題以外,也讓個人的生命情境被理解,放在某個世代的女性勞工角度來看,也是不可或缺的。

從勞動問題來看,能夠有國家補助機制來探討是非常必要的,畢竟在資本市場裡這類的作品基本上很難有資源,更進一步來看,藝術領域本身的勞動條件與相關問題也是近年來許多藝文工作者的困境,我們也看到年輕的相關工作者開始關心這類的問題,例如吳礽喻的「國內外『藝文勞動服務基本工資』訂定的標準與差異之翻譯研究案」,陳韋臻的「趨向非典版塊的日常──藝文青年勞動口述史」或是臺北市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的「無一定雇主或自營作業者藝術創作者勞動情況調查」也都分別從不同角度來研究相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