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是眾人的夢,夢是私人的神話。」——坎伯(Joseph Campbell, 1904-1987)

神話是荒誕的,也是浪漫的,它是潛藏在人類心靈的英雄之旅。我們不斷地提起那些遠古的傳說、告訴孩子們那一個充滿想像的世界,彷彿也正在歸返先民的夢。

當代的神話,究竟該如何開展新的詮釋途徑呢?身聲劇場「世界神話劇場《追日.移山.填海》」選擇了三則中國古典神話:《愚公移山》、《精衛填海》與《夸父追日》,以「愚公移山」檢視今日各種「爆紅」之下媒體渲染的荒誕,《精衛填海》揭示了內戰之下殘酷的人生,偷渡失敗化而為鳥的女孩,以填海為親人填出一條平安的路,《夸父追日》則以一種愚的精神為他人追尋光芒與溫暖。

拾念劇集「超神話三部曲:第二部曲《蓬萊》劇本創作計畫」為神話音樂劇,編導李易修繼超神話首部曲《大神魃》後創作《蓬萊》以及《大神魃.世界之夢》,故事取材自《山海經》,以南北管音樂打造了遠古神話的綺想,並以眾神的貪嗔癡對應著人間塵世。愛樂劇工廠「台灣原住民鄒族神話音樂劇-天祭HOCUBU」則融合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與台灣原住民鄒族塔山愛情傳說鉤勒出真愛的喜樂,也探討著人與土地的關係。

除了以戲劇型態對神話進行演繹與再創作,楊帛翰則以肢體語言學習模仿神話角色,他於「泰國倥舞中的神猴哈奴曼」計畫中,赴泰國曼谷Pichet Klunchun Dance Company學習倥舞及哈奴曼,倥舞的背景為泰國文學《拉瑪堅神話》(Ramakien),拉瑪堅則源自印度神話史詩《羅摩衍那》(Ramayana)。倥舞中神猴哈奴曼是也常被認為是孫悟空的原型,以不同形式契合著京劇中的猴戲。延續此次計畫,玩勮工廠於2020年進行兩國表演藝術創作者的對話「2020玩勮工廠《齊天大聖.哈努曼》前期發展 超疫計畫」,分別由身體、聲音與文化三個面向回望傳統身體與當代的運用與困境。此外,驫舞劇場陳武康與泰國當代舞蹈大師皮歇・克朗淳合作的「《打開羅摩衍那的身體史詩》三年計畫」,亦以《羅摩衍那》作為開端,由歷史遺跡踏察到舞蹈的學習與轉化,以身體接近古老神話並譯出新意。因此,神話人物不僅存在於想像,也在肢體舞動中流轉。

草埕文化藝術工作室參與「r:ead#5 (2017) --- 駐村‧東亞‧對話之《神話‧歷史‧身份》展覽」,則是以神話如何塑造文化身份為概念,籌劃「神話‧歷史‧身份」主題,經由不同民族文化圈的神話故事採集、創作與演繹,在當代與遠古之間搭建起雙向關係,在歸返的同時又反身自證文化身份的建構。

世界各地的神話至今仍不斷被傳唱著,它以繽紛的形式開展著人類心靈共同的夢境,無論是神猴哈奴曼或是化為精衛填海的難民小孩,都同樣訴說著英雄之旅;無論遠古角色如何地愚、如何地癡,都勾起了人性的執著。我們可以理性地分析、探看那些各地神話,也可以用音樂、戲劇與舞蹈的方式再次詮釋。畢竟神話是眾人的夢,用文化藝術構築了一場場的奇幻夢境。

 

文編/林慧真(兼任助理教授) Banner設計/Yu H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