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繞低音》-銅管作曲音樂會

雙溪樂集

  • 《環繞低音》-銅管作曲音樂會|雙溪樂集|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環繞低音》-銅管作曲音樂會|雙溪樂集|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環繞低音》-銅管作曲音樂會|雙溪樂集|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環繞低音》-銅管作曲音樂會|雙溪樂集|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環繞低音》-銅管作曲音樂會|雙溪樂集|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環繞低音》-銅管作曲音樂會|雙溪樂集|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環繞低音》-銅管作曲音樂會|雙溪樂集|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環繞低音》-銅管作曲音樂會|雙溪樂集|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環繞低音》-銅管作曲音樂會|雙溪樂集|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環繞低音》-銅管作曲音樂會|雙溪樂集|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雙溪樂集「《環繞低音》-銅管作曲音樂會」委託創作簡介

劉聖賢《阿緱的影跡》是已故詩人林姿伶寫給屏東的詩集,以台語文撰寫的每一首詩,都關係著屏東的歷史、文物、風土人情。作曲家挑選其中三首詩,包括〈頭目〉、〈聽候〉、〈囡仔時〉做為取材,並且以巴哈的四首二重奏作品(BWV 802-805)的寫作手法做為範本,試圖將上低音號圓潤的音色與寬廣的音域,呈現出二重奏對話的另一種樣貌。

林岑陵《最後的獵人》象徵文化的沒落與虛弱,同時「最後的獵人」也暗示著文化的傳承保護與延續。作曲家利用低音銅管獨特的音色與現代吹奏技巧,透過創作技法,表現出傳統原住民習俗與現代文化之間的關係與對應,在不同器樂的音色變化之際,探討人與自然環境及原民文化,融合共處傳承之心境。

曾毓忠《低音迴響》給低音號獨奏與現場電子音樂,為低音號和現場互動電腦音樂而寫,長度大約是7分30秒,是創作者近年探索原聲樂器與科技互動的系列作品之一。

呂文慈《夢水》描述各種與水有關的夢境,含五個小品組曲式結構。透過周公解夢大全,運用樂器音響的可能性,詮釋「安」、「狂」、「美」、「逝」、「喜」夢境。夢中的水,是感情、女性或創造力的象徵弗洛伊德認為水與子宮有關,榮格認為水預示著創造力的源泉。

黃佩芬《Up & Down》樂曲中Euphonium一段抒情的獨奏旋律,取材自台灣原住民泰雅族的古謠Lemayuz(中文翻譯「為什麼」),以下為歌詞中文翻譯的內容:「你們為什麼聚集在一起,為什麼是這種情景,你們要把我帶到哪裡?我非常緊張,為什麼你們圍成圓圈,為什麼是這種情況?」

岳駿哲《阿里嘎蓋》在阿美族的神話裡,阿里嘎蓋(Alikakay)是個邪惡的壞蛋。作曲家這次站在阿里嘎蓋的視角翻轉傳說故事,並註記多個小標題提供觀眾及演奏者想像:《美崙山》、《山下的邦札》、《小心!是阿里嘎蓋!》、《孤獨的阿里嘎蓋》、《既然這樣,就當個壞蛋吧》、《犧牲,成為你們的傳說》、《阿里嘎蓋的葬禮》。透過以上標題描繪出這個看似邪惡會到處破壞的大壞蛋,會不會是視力不佳,或是身高體大的因素導致身體不好控制,進而不小心破壞到阿美族的人民以及住所。

顯示完整資訊
精選片段
曲譜首頁
演出照片
創作者簡介

作曲家:林岑陵

1967年出生於台灣,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理論作曲博士(Ph.D.),現任國立臺東大學音樂系專任副教授、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音樂系兼任副教授,曾兼任於東吳大學、國立臺中教育大學音樂系。2022《巴格浪》木笛合奏曲由台北木笛合奏團發表於東吳大學松怡廳、2022《炸寒單》國樂合奏曲由台北市立國樂團發表於台北國家音樂廳、2021《風中的故鄉》國樂合奏由中華國樂團發表於蘆洲功學社音樂廳,2020《黑潮蘭嶼》、2018《轉折》交響曲由長榮交響樂團發表於台北國家音樂廳,2019《左岸》、2016《島嶼之歌》及《天空落水在窗外》、2014《古早事》獲得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委託創作補助,2011《我來自遠方》獲選為ACL亞洲作曲家聯盟亞太音樂節交響樂團演出,2010《起心動念》、2009《逝水年華》獲得行政院文建會「建置音樂創作與行銷平台計畫」之鼓勵原創獎,2009《我來自遠方》獲得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音樂院交響曲作曲比賽首獎,2004《古老時間中的獨白》獲得行政院文建會福爾摩沙小提琴協奏曲作曲比賽佳作,2003《鳥鳴澗》獲得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優選。現擔任ACL亞洲作曲家聯盟台灣總會秘書長、台灣作曲家協會秘書長、ISCM臺灣現代音樂協會理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師友會理事、東吳大學音樂系作曲系友會雙溪樂集團長。

顯示完整資訊

作曲家:呂文慈

1962年出生於台北市,6歲開始學習鋼琴,16歲學習長笛,1981年進入東吳大學音樂系,主修長庚笛,副笛修創作,在幾經思考之下,於大二轉主修為作曲,師事潘皇龍教授。在潘教授指導下,於現代音樂創作的技巧與觀念方面,獲得極大的啟國暘學,199年。進耶魯大學音樂研究所,師從Jacob Druckman學習理論與管弦樂法、從Martin Bresnick學習作曲、從Lukas Foss學習理論、從Jack Vees 學習電腦音樂。1991年學成返國之後繼後,即係至今,除教育之外仍創作不惑。現為亞洲作曲家聯盟台灣總會理長、台灣作曲家協會理長。作品常發表於台灣、中國、香港、日本、泰國、美國、法國、波蘭、瑞典等地,深獲佳評。

顯示完整資訊

作曲家:黃佩芬

以個人所處時間、地域與在地文化為素材從事音樂創作,畢業於臺藝大音樂學系研究所理論作曲組。

作品曾榮獲國家文建會音樂徵選、ICRT青春之星獎學金、國際現代音協ISCM作品徵選、國際作曲家論壇IRC廣播會議徵選。音樂作品曾發表於愛沙尼亞ISCM世界音樂節、義大利貝里尼音樂學院400週年IRC音樂會、WOCMAT-IRCAM聯合音樂發表會、東京JSSA音樂祭、聖地牙哥NWEMO音樂節、德樂斯登音樂學院電腦音樂發表會、澳洲作曲家協會與Tenor國際製譜研究會議音樂節、亞洲作曲家聯盟音樂會,2020年發表全場個人音樂會於臺北。

各類視唱聽寫教材於「全音」、「大陸書店」、「美樂」等出版社發行。目前任教於台南應用科技大學流行音樂系暨音樂系。

顯示完整資訊

作曲家:曾毓忠

東吳大學音樂學士,作曲師事盧炎、馬水龍教授。美國北德州立大學(UNT)博士,作曲與電子音樂師事溫瑟(P.Winsor)、奧斯汀(L.Austin)、克萊恩(J.Kleine)、尼爾森(J. Nelson)教授。現職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音樂研究所電子音樂專任教授,多聲道聲音實驗室主持人。專長學術領域包含新音樂與電聲音樂(Acousmatic Music)創作、電腦演算作曲(Computer Algorithmic Composition)、以及器樂結合電腦即時互動音樂(Instrument and Computer Real-Time Interactive Music)創演等。

電子音樂作品曾獲義大利Pierre Schaeffer比賽2004首獎與2007三獎、捷克Musica Nova比賽2009二獎與2010首獎、國際電腦音樂協會(ICMA)2012、2015、2022亞太區最佳音樂獎(Best Music Award),並於比利時Metamorphosis、法國Bourges、義大利Taukay Edizioni Musicali、巴西CIMESP、英國RMN等競賽中獲得優勝.作品發表或入選於台灣Music Taiwan、台灣TINMF、亞太音樂節ACL、加拿大EuCuE、首爾SICMF、國際ICMC(16次入選)、美國SEAMUS、美國New Genre Festival、德國Schumannfest、墨西哥Visiones Sonoras、北京Musicacoustica、上海EMW、以及美國華人音樂節。電腦電子音樂原創作品收錄出版於Discontact、KECD2、Metamorphoses、Contemporanea、ICMA、SEAMUS、Taukay Edizioni Musicali、RMN Classical Electroacoustic、中正文化中心樂典等十七張國內外音樂合輯中。

顯示完整資訊

作曲家:劉聖賢

臺灣省屏東縣人,畢業於國立交通大學音樂研究所音樂科技組,東吳大學音樂系,主修鋼琴。音樂創作包含藝術音樂與商用音樂,並致力於臺灣民謠作品改編為管弦樂版本,由長榮交響樂團長期於各地演出。商用音樂的合作對象包括舞蹈團、劇場、電視節目、唱片、遊戲配樂、廣告音樂等。藝術音樂創作擅長管弦樂、室內樂、擊樂、獨奏樂器與聲樂之作品。擔任2017年、2018年、2020年、2021年、2022年總統府音樂會編曲家。

現為: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應用音樂學系專任助理教授,高雄室內合唱團駐團作曲家,巴洛克獨奏家樂團作曲家,高雄廣播電臺節目主持人。

顯示完整資訊

台南應用科技大學

來自花蓮縣秀林鄉葛都桑(Kdusan)部落,太魯閣族名Nanang Nunung。2016年六月畢業於東吳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作曲組,師事嚴福榮教授及馬定一教授。在花蓮縣長徐榛蔚的大力推廣下,花蓮現在成為了排笛的故鄉,全縣共有五百多位學童正在學習排笛,2020年七月在蔣淑芳校長的邀請下,返鄉花蓮與張中立師資團隊共同在排笛教學上耕耘並發揮所長。排笛教學上統一制定記譜方式,編寫豐富曲目並加強排笛獨奏、合奏及多聲部演奏能力,也預計推出排笛教材,使教學系統化。2022十月更是在花蓮縣長徐榛蔚及伺動行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委託下為「聽見我們的聲音」排笛公益音樂會編曲,並執行製作了《奇拉雅山的子民》阿美族音樂劇,集結兩間在地優秀的阿美族實驗小學:豐濱國小、鶴岡國小於花蓮縣文化局演藝廳首演及台北誠品演藝廳演出。本次製作也是第一次嘗試將樂譜族語化,使其貼近原住民實驗小學的教學核心。;古謠傳唱方面則是將現有的古調注入流行的和弦聲響。2021第一次指導花蓮縣景美國小太魯閣族古謠隊,接手教學、編曲及伴奏,並拿下了特優第二名的佳績。

顯示完整資訊
演職人員簡介
文宣品
相關成果
延伸閱讀
獲補助者顯示完整資訊
團體名稱

雙溪樂集

立案日期

2011/05/05

負責人

嚴福榮

團體簡介

2017-2019年重要活動紀錄:

  • 2019/5/17「不識東西?!」北市文化局演出補助90,000元
  • 2018/11/10「老驢與他的徒子徒孫們…」音樂會獲國藝會演出補助40,000元、國藝會委託創作

    計畫補助60,000元、北市文化局演出補助90,000元

  • 2017/12/9「鄭聲?雅歌?」音樂會獲國藝會演出補助100,000元、國藝會委託創作計畫補助

    120,000元、北市文化局演出補助40,000元

  • 2017/5/5「迴盪春風的雙溪之聲」音樂會獲北市文化局演出補助20,000元

顯示完整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