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年中公布臺北市立美術館主辦的2021年「第59屆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台灣館,由Sakuliu Pavavalung(撒古流.巴瓦瓦隆)獲選為參展代表,一方面這當然是對Sakuliu多年來的藝術成就的肯定,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看到Sakuliu從找回傳統出發,與當代台灣持續進行對話,讓原住民藝術不再只被視為是傳統民俗藝術或是工藝,而成為當代台灣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作為國家文藝獎第二位原住民藝術家得主(2018年、第20屆),在藝術與文化上的影響早已獲得肯定,更值得關注的是威尼斯雙年展向來為國際上當代藝術的重要指標展覽,由此來看,台灣原住民當代藝術的表現已然值得關注,當然這並非只是Sakuliu個人的成就,這同時也表現出整體社會對此的接納與認同,相較於過去只能將原住民藝術視為原始藝術或是工藝表現來看,實則是相當大的進步。

從國藝會的補助案來看,我們更可以看到豐富又多元的原住民藝術補助案,這些多元補助案從各個層面推廣並協助原住民創作者有更多的可能性,包括創作、研習進修、出版、調查與研究、策展、國際文化交流項目,這些項目就個人而言的確是很難達成,就台灣整體社會的多元性與公義而言,這些補助的確有其意義,最常見的創作項目補助不提,其他項目也非常值得關注,例如教育方面的研習進修項目,就有原舞者持續做的「2013冬令原住民高中職學生與社團負責人樂舞文化研習營」「2012暑期兒童原住民樂舞文化營—小小原舞者」,推廣方面的出版項目,則是有「驚嘆樂舞數位典藏計畫-2018臺灣原住民樂舞饗宴實錄DVD錄製發行計畫」等,調查研究項目則是有「台灣原住民表演藝術觀察評論計畫」「來辦一個『台灣國際原住民舞蹈藝術節』吧!—紐澳印尼前置踏查」等。

相對於上述類別,過去很常被忽略的原住民策展人部分,由Biung Ismahasan(彼勇‧依斯瑪哈單 )這位年輕的布農族獨立策展人提出的「倫敦原住民當代藝廊 The Baldwin Gallery / 倫敦大學金匠學院創新文化創意研究中心 ICCE 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 國際邀請展」「加拿大國家藝廊 2019 全球原住民當代藝術國際邀請展」,這兩個獲補助案分別是一對多與一對一兩種模式,這讓我們看到透過策展人的模式,一方面連結了國際藝術社群,另一方面,年輕的策展人也比在部落的藝術家更具有與國家資源連結的能力,而同為原住民背景對部落藝術家的協助更具同理心。

另一個很常被忽略的是國際文化交流項目,族人透過補助直接與國際對話,其意義在表現出台灣的多元性,並且跳過漢人詮釋直接對話,透過更多的多元對話來更理解自身主體性,並且與其他國家的原住民藝術家互相討論彼此處境,不管是視覺藝術類的Etan Pavavalung(伊誕.巴瓦瓦隆)的 「《山部落海部落—與大地相遇共舞》--國際交流駐地創作展覽計劃(2017)」、表演藝術類的TAI身體劇場「2017 墨爾本原住民藝術節創意實驗工作坊暨戶外演出」,這些都不只是傳統原住民藝術,讓世界看到台灣原住民藝術在當代的發展步伐。另一方面也從其他的角度來觀看台灣與世界的關係,例如環太平洋等地的原住民藝術節,包括大馬國際原住民藝術節、澳洲達爾文藝術節與夏威夷太平洋藝術節等活動,透過台灣原住民的參與,讓我們海洋民族的國際認同有更多的幫助。

 

文編/陳韋鑑(專業藝評人) Banner設計/王景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