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編/吳孟軒(舞評人) Banner設計/唐唐

近年來,「策展」在表演藝術的領域已成一熱門詞彙。從視覺藝術而來的「策展」一詞,原指博物館與美術館中照顧展品的職位,在1960年代時,由於現場藝術(live art)、偶發藝術(happening)、行為藝術(performance art)與身體藝術(body art)的興起,「策展」開始從實體展品,拓展至身體、表演等非物質媒材。1990年代後,「策展人」、「策展」開始被引介至歐洲當代舞蹈的領域,並逐漸取代了「藝術總監」、「製作人」、「節目策畫」等用詞。這樣的轉變也可見於臺灣的當代舞蹈:從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的資料來看,2013年至2016年常態舞蹈類的「策展」獲補助案並不多,每年約僅1至2位,但在2017年後,則明顯成長至每年4至5位。

在該檔案庫中,最常見的舞蹈策展方式,是延續過往「舞展」、「藝術節」的形式——將數個節目集合,再找個共同的主題作為整體串聯與行銷的主軸,例如主打「旅外舞者回臺編舞」的「何曉玫MEIMAGE舞團—鈕扣計畫」、聚集不同世代的編舞家的「三十舞蹈劇場—相遇舞蹈節」、二至三年一次的跨國微型舞蹈節「張婷婷TTCDance獨立製作—圓桌舞蹈計畫」、利用萬華非典型空間作為演出地點的「曉劇場—艋舺國際舞蹈節」,以及希望為新生代編舞家建構創作發表平台的「周先生—下一個編舞計畫」。此類策展方式主要將重點放在舞蹈節目大總匯,受邀演出的也多為典型的舞蹈作品,「策展人」與過往「藝術總監」的功能差異不大,策展概念則多半作爲演出節目的妝點,製作團隊往往更重視如何透過彼此的串聯提升能見度,因此也會邀請各大場館或藝術節的藝術總監、策展人、製作人赴會,以強化市場鏈結與人脈建立。

然而,自2016年開始,從國藝會獲補助名單中則開始出現另一種舞蹈策展的方式:由策展人提出某個問題意識,並聚集各類藝術家們以表演、工作坊、創作中呈現(Work in Progress)、講座、分享會等多樣化的形式,對此問題意識進行探索或回應。此類型的策展實踐,是以舞蹈與身體作為介質,並針對某個議題或實驗方向,集體生產出感官性高、實驗性強、動態且有機的回應方式。例如探究身體和聲響如何在即興中發生直覺性碰撞的「驫舞劇場—混沌身響」;集結劇場團隊、獨立藝術家與文字工作者,實驗身體如何生成跨領域動能與思辨的「壞鞋子舞蹈劇場—島嶼身體實驗聯盟」;透過資深舞蹈家與評論人對談與演出影像放映,重構臺灣舞蹈生態發展脈絡的「驫舞劇場—〈重製場:Back to the moment Dancing Talking Bar〉舞蹈影片演說策展」;集結舞蹈、飲食、農業、手作等不同領域工作者,於屏東三地門部落經營在地文化社群的「蒂摩爾古薪舞集—TJIMUR藝術生活節」;希望透過進入非劇場空間,以開啟身體與環境脈絡對話的「壞鞋子舞蹈劇場—『看見看不見的—依地創作』環境展演計畫」;連結臺、澳的舞蹈影像作品,試圖回應人與生態、自然之間交互關係的「舞蹈生態系創意團隊—身體系譜-國際舞蹈影像展」。

在研究層面,從理論與歷史層面挖掘當代舞蹈策展的可能性者,也逐漸開始出現:編舞家羅文君曾參與國藝會的「策展人培力@美術館專案」,透過2014年至2015年的「『維.身』身體拓樸x城市軌跡計畫」,與新媒體藝術家王連晟一同赴法研究行為藝術與歐陸當代舞創作。舞蹈學者張懿文則曾進行「舞蹈進入美術館:跨領域舞蹈表演研究計畫」,從1960年代傑德生舞蹈劇場實驗(Judson Church)與極簡主義藝術切入,研究舞蹈與現場藝術、行為表演的關聯,近期張懿文也將其研究成果撰寫為「Choreographing Exhibitions: Performative Curatorgraphy in Taiwan」一文,發表於國藝會《策展學╱Curatography》線上刊物。張懿文也曾透過國藝會視覺藝術策展專案的第一階段駐地研究,進行「Digital Corporeality: Choreographing New Media Arts」研究,以「編舞操作」和「科技身體現象學」的方向切入,探討科技藝術與數位身體的關係。

上述的策展實踐與研究,是將舞蹈與身體視為可以回應、建構與思辨當下時空的媒材,而非僅是動作與情感的載體。這樣的角度便讓當代舞蹈策展可以拓展至更具歷史性、政治性、社會性的維度,同時也具有跨領域的潛能:策展人蕭淑文於北美館策畫的《社交場》,便運用了舞蹈、行為、參與式藝術、網路直播、演講表演、偶劇、紀錄劇場、音樂、聲響、影像等,將「靜態展示」與「活展示」(live exhibition)相互交集與循環。策展人暨行為藝術家林人中於臺北藝術中心亞當計畫(ADAM Project)策畫的《FW:牆壁地板視窗動作》,則在表演藝術因疫情與隔離政策而大量線上化的時刻,邀請編舞家與舞者們一同反思網路與直播如何影響舞蹈對於空間、表演性與觀眾共在的認知。策展人莊瑋慈、王柏偉、林人中於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策畫的《Re: Play操演現場》,則從臺灣1990年代視覺藝術及小劇場中的身體為起點,從90年代的身體形象、重演與重述歷史敘事、介入日常空間、工作坊排演等方法,探索身體在現當代社會中的各種徵候。

當「策展」進入了臺灣當代舞蹈的範疇,臺灣的編舞家、舞者、身體表演工作者與舞蹈相關研究者,會如何發展出以身體為主體的策展論述與實踐,並與臺灣的時空相互映照、疊加與論辯,是未來一值得繼續觀察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