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微課程——小說閱讀新視界

文/陳麗明、高誌駿(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國文科教師) 2019.11.01

一、前言

隨著時代的變動與進步,高中語文教育內容亦隨其需求調整與改變。據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高級中等學校語文領域國語文課綱草案制定,語文教育旨在理解本國語言文字、閱讀及欣賞文本、訂定文化素養。主要課程目標則是希望透過語文教育,培養國民自發、互動、共好的核心素養〔1〕。近來,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語文領域課綱,更在國語文的教與學上強調「大量閱讀多元文本」、「應用閱讀策略,整合跨領域的知識」等核心能力。並且,在議題的融入教學上,以「性別平等教育」、「人權教育」、「環境教育」與「海洋教育」為當前重要政策,目的在培養現代國民與世界公民之關鍵內涵。〔2〕

在這場變革中,高中國文教師面臨了幾個重大的挑戰:其一,現今高中(職)國文教材選文,無論文言與白話,就「課綱融入多元議題」的方向來看,似乎有許多不足之處〔3〕。其二,就現行國文學科考試制度而言,自107學年度,大考中心將學測國文科試題分為選擇題與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簡稱國寫)兩部分。選擇題命題設計上強調「長文閱讀」,選文字數以1500字為上限,試題取材納入各種社會、科學、文化和藝術等跨領域素材,強調與生活的結合,旨在測驗學生理解欣賞不同風格文章的能力。國寫則在命題方向上,注重人文與自然、理性與感性、原理與實用、傳統與現代的結合;強調「題材生活化」,考題貼近生活經驗,切合社會脈動,以促使學生留意現實中的問題與現象,並重視「思考多元化」,重視考生分析理解能力,能書寫個人理性分析之意見或內心的感受,達到多元思考。其三,在十二年國教政策推動,課綱調整縮減了國文科授課總時數,在授課時數減少、教材限制與教學評量方式改變的情況之下,如何運用有效的教學策略進行語文教育,便成了高中國文教師極為重要的問題。

此外,社會大眾對於高中國文教學是有許多期待的。2015年PISA(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畫成績公布,臺灣閱讀項目的成績落在第23名〔4〕,國際排名遠低於數學和科學。歸納新聞媒體的報導,在各方意見中,針對國文教學提出了四個建議方向:應加強思辨訓練、應融入創新教學法、能陶鑄審美與想像力、能提升人文素養。新課綱的調整既已成為事實,何不利用這樣的機會,開展適切於未來教學的課程設計?有鑑於此,經教育部國語文學科中心推薦,筆者與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進行小說閱讀教學的合作計畫,結合學校選修課程,以小說閱讀的策略與步驟組織課程脈絡,並試圖結合廣告、微電影等媒體素材進行教學設計。一來,各類小說文本所呈現的多元性,恰好增補了教材選文之不足;二來,透過閱讀策略進行小說文本閱讀教學,使學生習得理解分析、欣賞文本的能力;再者,藉由學生日常生活中常接觸的媒體素材,以視聽融合讀寫的教學設計,建構學生邏輯思考與詮釋感受的表達力,符合新課綱中對於提升學子人文素養的目標。

﹉﹉﹉﹉﹉﹉
1:【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語文領域─國語文)】草案,https://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36/pta_10140_5747840_02639.pdf,頁16。
2:依《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實施要點,納為核心素養者包含:品德、生命、科技、資訊、多元文化、閱讀素養、國際教育,或單獨設立領域/科目者:生命、科技、資訊、生涯規劃,或被領域/科目納為學習重點者:法治、能源、安全、防災、家庭、戶外教育、原住民族教育。其中「性別平等教育」、「人權教育」、「環境教育」與「海洋教育」為第一類重大議題,亦屬延續九年一貫課程之重大議題。
3:以現行流通之五家(翰林、康熹、龍騰、三民、南一)版本選文而言,因受限於教育部訂定之A、B、C三類考試選文與選材體例考量,難以同時滿足多元文本與多元議題融入二者。
4:參見臺灣2015 PISA國家研究中心, http://pisa2015.nctu.edu.tw/pisa/index.php/tw/

二、教學與教案設計理念

(一)教學設計理念

1、從閱讀到寫作的設計模組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於2016年9月公布之國文考科(含國語文寫作)說明中,將其測驗目標分為三個面向:1.語文理解與應用能力、2.文學知識與鑑賞能力、3.基本文化素養。並且在國文考科相關說明中表示:「國文考科全卷選擇題主要考察學生閱讀不同素材、不同篇幅文本的能力。」此外,又在選擇題獨立成卷後的改變下明白指出:「當選擇題部分獨立成卷時,『長文閱讀』即為首要強化的測驗方向。」〔5〕。未來學生面對的試題是以長文閱讀理解測驗為主,且閱讀素材又不限於文學類作品。因此,教師必須設計出一套適用於不同類型文本的閱讀策略,引發學生進行系統化脈絡化的思考。另外,大考中心於國文寫作測驗考科中,以兩大題作文,一題以知性文本的統整判斷為主,另一題考情意的感受能力抒發。就國寫命題形式與測驗概念而言,測驗內容大致符合大學端之共通需求,即進行知性的詮釋、論述與感性抒情、寫意的能力。由以上可知,新形式的國寫測驗希望能測驗出學生的綜合寫作能力,在知性題中表現理性分析、論述、歸納判斷等能力,而在感性題中具備情意表達、生活經驗體現與想像力。因此,教學活動多以分組形式進行討論及實作,透過同組成員分享與異組成員回饋的方式,於課程中激盪出各種火花。教學方法計有合作學習、講述教學、問答教學、討論教學、問題引導及實作等。

2、從文本到生活的情境銜接
隨著108新課綱的推動,素養導向的教學成了課程設計的重要核心概念。素養主要涵蓋「知識」、「技能」、「態度與價值」三大範疇,以此三者成為「素養能力」,最終訴諸於行動展現。然而,最重要的是知識習得的轉換應用能力。引導學生進入小說材料所建構的各種情境,進而連結學習者自身之生活經驗,有效地運用課堂中習得的知識於自身生活中,是課程設計的重點。

(二)教案設計理念

林永豐教授在〈素養導向教學設計的要領〉一文中,提出四點基本原則:一、連結實際的情境脈絡,讓學習產生意義。二、強調學生參與和主動學習,得以運用與強化相關能力。三、兼顧學習的內容(學習內容)與歷程(學習表現),以彰顯素養乃包含知識、技能、情意的統整能力。四、針對不同核心素養項目,應有不同設計重點。〔6〕國家教育研究院則指出,素養導向教學的設計與實施可綜整為:一、關照知識、能力與態度的整合;二、情境脈絡化的學習;三、強調學習歷程、學習方法及策略(學會學習);四、在生活及情境中整合活用、實踐力行。「此四項基本原則可以引導教材及教科書發展、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教學設計、學習評量等,以培養具備核心素養的終身學習者。」〔7〕

本文在教案的設計理念上,秉持素養導向的課程設計原則,並以小說教學為主題,進行課程規劃與實施。教案鎖定在小說中人物的形象、說話與情節設計,由個人到合作,結合閱讀與創作,並透過教學中所使用的多媒體素材,引發學生探索與運用,連結其經驗與生活。

﹉﹉﹉﹉﹉﹉
5: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學科能力測驗國文考科(含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考試說明-107學年度起適用-〉,http://www.ceec.edu.tw/107施測/107學測國文(含國寫)考試說明定稿.pdf,頁1-15。
6: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素養導向教學設計參考手冊〉,頁1-2。
7:國家教育研究院,〈素養導向教學與評量的界定、轉化與實踐之說明〉,頁10。

三、教學流程說明

(一)課程架構與學生分析

1、課程架構
透過閱讀策略理解教學,使學生從學習閱讀到透過閱讀學習,進而使學生擁有整合跨領域知識的能力。有效的閱讀策略包括理解監控、摘要、有效提問、故事結構、圖形組織法、心像法、強化背景知識等教學方式。在本文三個單元中,將嘗試融入以上閱讀策略,並以學習者為中心,採以小組分組討論、合作學習方式進行課程活動。選用文本素材方面,以各類小說文本,如極短篇、張愛玲、陳雨航等人的小說,並結合多媒體素材,如圖像、平面廣告、廣告、微電影等。

2、學生分析
學生為高一新生,課程為每周一次共兩節課的選修課程。考慮學生程度與選修課程性質,教師選用之小說文本應盡量方便學生於課堂中閱讀完畢,並有充裕時間進行討論活動。另外,多媒體影音素材長度也避免超過10分鐘,以利於每周一單元的課程進行。

(二)教學流程設計

1、故事構成
小說實為一複雜的文體,教師在進行小說教學的開始,帶領學生拆解此一複雜文體之構成有其必要之處。小說文本無論是長或短,欲呈現其故事,必然包含角色、情境、問題與衝突、發展、結局五者。教師可先以學生國中學過之課文,如〈王冕的少年時代〉、〈麥琪的禮物〉等,說明故事的基本構成。

(1)教師引導與文本討論
以毛姆的極短篇作品〈撒馬拉之約〉為例,以閱讀策略對此故事進行分析。將故事構成表格對照小說整理如下表:

學生以故事的構成要素對小說文本進行表格整理,初步提煉出故事中的重要訊息。接著可以透過3W(WHAT,WHY,HOW)對五要素進行個別分析,以梳理出核心概念,書寫摘要。以下以故事中的角色分析為例:

從表格中,可知連結僕人與死神關係的重要關鍵在於「手勢」。僕人誤解死神的手勢,死神向商人解釋手勢的用意。「對於手勢的解讀」便成為重要關鍵。接著再思考僕人誤解死神手勢的原因,得出「恐懼」此一關鍵概念。串接人物間的重要行為與因果,便可得出摘要:僕人因恐懼誤解死神手勢前往撒拉瑪,終而無法逃離遇見死神的命運。

在PIRLS閱讀理解層次歷程中〔8〕,將閱讀歷程分為直接理解歷程與解釋理解歷程兩部分。閱讀者能區辨哪些內容是重要的,前者包含直接提取與直接推論,後者則包含詮釋與統整、檢驗與評估。

以〈撒馬拉之約〉為例,教師即可從角色、背景、事件、反應、行動、結果、結局等各部分故事環節,進行結構化分析,以問題設計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步驟:

要從文章中獲得有意義的學習,必須經過「選擇(selecting)―組織(organizing)―統整(integrating)」三個步驟,即為〔9〕
【步驟一】選擇:閱讀者能區辨哪些內容是重要的,哪些內容是不重要的。
【步驟二】組織:對所閱讀的文章要能產生意義,需針對所選取的訊息在短期記憶中重新組織,以形成一個連貫且相互連結的整體內在概念。
【步驟三】統整:將新吸收的知識與既有的知識進行整合,使訊息與外在產生連結。
透過上述教學流程,利用摘錄重點、提出問題、澄清與預測等四種活動,嘗試將閱讀策略運用於課堂討論中。搭配小組互相討論(合作學習)與各組交流分享,以達到學生學習監控自我學習與合理評價他人之能力。

(2)從文本到多媒體素材
在第一節文本閱讀教學後,接著讓學生運用「故事構成」分析法,用以分析數位素材。以〈奧迪audi RS7〉廣告為例,教學步驟如下:學生首先完成該廣告之「故事構成」表格,分析廣告中的重要元素,進而討論影片中的議題。在此階段中,學生容易有無法將影片轉譯為文字的困難。設計此教學內容的目的,在於希望學生能學會記錄影像的方法,以便在日常生活中,將眼前所見之事,透過文字或語言進行正確且清晰的表述,符合新課綱中素養導向課程的精神。

在此,學生必須學習將影片轉譯成文字的方法。教師可先選用一則短片作為教學示範,下文以日劇Legal High第一集為例,示範將影像轉譯成文字:

步驟一:分出自然段(影片中的鏡頭分鏡)
觀察影片中的鏡頭轉移,並將「分鏡」畫面視為一個段落,進而在每一個分鏡背景下描述畫面,最後將各分鏡串聯,形成事件。

步驟二:對各分鏡下的背景敘述
觀察各分鏡中所出現的5w+1,即WHO、WHERE、WHEN、WHAT、WHY、HOW來敘述分鏡內呈現的畫面。

步驟三:分鏡敘述串聯

步驟四:潤飾
針對各分鏡敘述文字,依序進行刪除不必要訊息、語詞歸納,並將各分鏡主題句聯結並進行潤飾,即可產出影片的摘要:
一名女子讓座給一老伯卻遭婉拒。一男子迅速坐入位置。女子說明「讓座給老人」是一種文化,並進一步以「年輕人應禮讓年長者」、「體力好應禮讓體力差」為由,要求該男子讓出座位。男子以「年輕人不等同於體力好,年長者不等同於體力差」進行反駁,女子最終無法反駁該男子。

接著進行學生實作活動,播放〈奧迪audi RS7〉廣告,讓學生練習將該廣告轉譯為文字,並以故事元素表格進行廣告分析。

廣告主旨推敲與呈現手法探究:

如同小說題目本身具有重要意義,廣告的主題也應該呼應呈現的內容與手法。在這則廣告中使用了情節倒述的方式,更特別的是還加上了鏡頭倒轉,呈現了一場男女鬥爭的場面,目的在表現男女雙方對於奧迪汽車的「渴望」。然而在最終的廣告標語「Beautiful things are worth fighting for. Choose the next driver wisely.」卻將焦點轉回了駕車的人──「司機」上,如此一來便帶給了觀賞(閱讀)者思索。

教師可採用小組討論方式進行問題探討:
⊙最終的廣告標語可能有何寓意?
⊙導演為何使用情節倒述的方式說故事?鏡頭倒轉的運用帶來了甚麼樣的效果?
最後教師以〈希拉里與川普正面交鋒,Audi推出名為《決鬥》的調侃廣告〉〔10〕一文為範例,點出廣告創作時間與諷刺用意。

2、人物形象

(1)焦點討論法於非連續文本中的運用:
PISA依文本形式提供兩種類別的測驗:連續與非連續,前者常見的文本結構是句子和段落,後者為其他形式,如列表、圖解、圖形和表格。無論是連續文本和非連續文本,閱讀者都必須經過「由輸入到輸出」的過程,此一過程便是能正確分析資訊,進而理解資訊呈現的意義,最後與己身知識經驗產生連結的一連串過程。在此單元中,教師以全聯經濟美學廣告為素材,運用焦點討論法(ORID)進行人物形象分析,連結非連續文本與一般文本的閱讀方法。

教師說明焦點討論法(ORID)的定義,使學生熟悉「觀察→聯想→解讀→行動」此一從外在到內心,由客觀到主觀的思考推論流程。

說明:(1)「O」是objective:是客觀的、基於事實的,學生必須寫下感官看到的、聽到的事實;(2)「R」是Reflective:是反思、感受的,是感官所見客觀之物的當下,自己立即反應的情緒與感受;(3)「I」是Interpretive:是意義詮釋,思考自身經驗與感受的延伸解釋與運用;(4)「D」是Decisional:是決策、行動,可以採取的應對行動或解決方法。

以全聯經濟美學的平面廣告為例,教師示範焦點討論法運用於非連續文本(圖像)中的分析方式如下:

從客觀事實到感覺反應,是屬於對物的「感覺形容」。分析時,應對於名詞前的修飾成分(形容詞)加以討論。舉上圖女子的外表為例,以物的樣態與功能,分析如下:

從感覺反應到詮釋感受,必須從聯想入手。形容詞可分為限定形容詞與敘述形容詞,在詮釋感受時,可嘗試將限定形容詞轉換成敘述形容詞,並結合該物品的功能與作用,進行描述句的書寫。

詮釋感受有一個重要部分,就是從感覺中連結個人觀點,產生觀點與意義。此階段可從「相反形容詞」進而選擇比較並加以詮釋。

由感覺詮釋建立形成的意義與論點,除了連結主觀的個人經驗,還必須關照到合理性與邏輯性,避免聯想天馬行空,過度發散而使人無法接受。基於此,論點發想可建立在比較物品的功能與作用上,如上表中的觀點書寫。

決定行動則是觀點比較之後的最終選擇,此選擇同時包含了創意與邏輯,是從客觀事實到感覺反應,從感覺反應到意義詮釋的最終結論。依上面步驟而言,最後可以統整得出下列說明:圖中的女子身穿搭配身形的(R)黑色長大衣(O),穿著修飾身材的(R)厚底靴(O),表現其穿著品味(I)。一頭俐落的(R)短髮(O),搭配黃色的挑染(O),顯出時尚(I)。對穿著有獨特見解(I),具高度的審美品味(I),展現個人獨特個性(I)。

除了物品以外,還可加入對於背景的客觀觀察,例如時間(晚上)、地點、(河岸邊)人物行為(坐在晚上河岸邊的欄杆上)等進行分析,形成一完整的人物形象分析。最後,對應文案標語「長的漂亮是本錢,把錢花的漂亮是本事。」將「本錢」與「本事」並舉,呈現除了外表漂亮之外,尚能有效使用金錢,具有自己的金錢觀。

簡化此一歷程即是:What do I see→What do I feel→What do I think。在小說的閱讀中,人物有其形象、語言與思想。對應其形象以推求其語言,藉其語言以推求其思想,藉由其思想檢核其行為,便能得到人物的完整分析。藉此廣告素材,設計「圖像」與「標語」的配對課程,即讓學生先以焦點討論法分析平面廣告,結合選擇行動,選出相對應之標語,再藉由分組討論,發表討論歷程與分析結果。小組成員討論過程中,學生容易在「R」到「I」的步驟有不同觀點的討論,或出自於獨特的個人經驗,或出自於聯想範疇之侷限,教師可在其間給予適時的指導,使學生由畫面中所呈現之人、事、時、地、物多方聯想,對比思考,建構邏輯,統整出最終選擇。而在各組發表過程中,常會有答案不一致的情況,教師亦可針對此一形況,統整比較,引導學生互相評價。

⊙人物形象分析學習單

⊙學生學習單成果呈現

教學的最後,教師可帶領學生討論全聯「鐵草莓」廣告設計的優劣分析。教師首先讓學生思考「鐵草莓」的定義,同樣使用焦點討論法進行分析:

嘗試比較對於草莓所聚焦聯想的詮釋觀點,對應廣告圖片中所呈現的人物形象分析,可以發現無論是外型、色彩、造型搭配、出沒地點、焦點物品,亦都展現與草莓對應之處。再進一步以「鐵」的草莓思考,便能清楚說明廣告中有意去除草莓易爛、脆弱、保鮮期短的特徵,轉而以剛毅、堅強、獨立形象呈現。因此,課堂上的廣告閱讀不只有圖與標語的對應探討,擴大至廣告主旨與公司企劃,主張與成效等方面的討論了。教師此處提供資料予學生閱讀。 (延伸閱讀:全聯、Ikea的廣告出自她手!奧美廣告副創意總監寫文案的3大祕訣 〔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articles/view/56101〕)

(2)焦點討論法(ORID)於小說文本中的運用:
經由上述廣告分析的操作,學習者得以複製、移植焦點討論分析法,進而分析小說文本。以陳雨航〈籃球奇遇〉、張愛玲〈等〉兩篇小說為文本,經由分組活動,提供學生以焦點討論法進行文本分析。首先將以畫線策略,標記出明確書寫客觀事實之處,再依人、事、時、地、物各類將相關陳述文具分類整理。進而利用先前所學之聯想、推論等步驟,進行文本分析與主旨探求。下圖為學生討論後之成果圖示:

學生以焦點討論法分析張愛玲小說〈等〉中的人物王太太:
(O):1.王太太微笑答應著,不知道怎樣謙虛才是。2.王太太被推拿,敞開衣領,頭向前伸,五十來歲的人,圓白臉還帶著點孩子氣,嘴上有定定的微笑,小弄堂的和平。3.她含笑把眼睛一霎一霎,答不上來。4.隨著他的手勢,王太太的頭向前一探一探,她臉上又恢復了那定定的小小的笑,小弄堂的陰暗的和平。
(R):客氣、善良且和藹的中年婦女
(I):1.客氣善良的回應顯示其溫和個性。2.五十來歲,圓白臉,穿不錯的大衣,經濟境遇好。3.孩子氣,不善言詞對應,社會化未深,善良。4.與龐先生對話可見其重視人和、害怕衝突。
(D): 1.通過與龐先生龐太太對話,表現情緒變化,表現人物個性。2.語言保 守、客氣,回應簡短不善言詞。3.王太太等的是刺激,是生命中的起伏,這正是她保守、膽怯、安於現狀、害怕衝突的個性所欠缺的。

(一誠 施○靈)

從圖像到文字的分析過程,學生能分辨何謂客觀事實述敘,並描述自己在觀察後的感受,將此感受以合理且具邏輯推論的形式提出觀點。

3、敘述視角
「敍述」指的是資訊發送者將資訊傳達給接受者的交流行為。而小說中的敘述者,便擔負著講述文本的功能。在對文本中的情境、事件、人物等進行描述時,便有看待這所有一切的角度,即是敘述視角。

視角的單調與靈活,往往影響著文本的藝術表現。敍述視角一般分為全知視角、限制視角和客觀視角。在第一節課,教師首先對敘事學的重要觀念進行解說,如敘事者、敘述視角、觀點等。接著帶領學生閱讀不同視角呈現之作品。在實作上,教師可先提供短文素材,使學生於課堂中進行相關之寫作練習,以下是課堂中學生觀點轉換練習的作業,實際操作時間約二十分鐘。

■請將該段文字改寫成內部╱主觀觀點 (下方為學生課堂練習成果呈現)

作業分享之後,教師可進一步進入小說文本的分析,以林雙不的小說〈槍〉進行分析分析教學:

透過焦點討論法,分析小說選用視角所造成之閱讀效果,最後在「決定行動」中以轉變視角為文本進行二次創作。學生須利用上面的分析表格,重新思考視角轉變後所改變的閱讀效果,進以比較兩者之優劣。

第二節課中,教師選用特定視角拍攝之廣告,以敘述視角為討論重點進行廣告分析。選用廣告素材有〈林依晨SEIKO男朋友視角〉、〈SUNTORY絕頂美味的出差〉。搭配新聞〈林依晨「男友視角」新廣告 戴LUKIA放送甜美〉、〈好甜蜜 林依晨遭男友視角「攝」計〉、〈日本啤酒廣告拍「男同事視角」惡評如潮火速遭停播!〉、〈絕頂美味的出差!日本啤酒廣告「男同事視角」挨批太淫穢〉討論。

學生討論兩則廣告時,採取以下流程:進行分鏡摘要(文字轉譯)→故事構成法整理表格→以焦點討論法分析廣告→討論視角使用之效果→結合新聞閱讀綜合討論。下方為〈林依晨SEIKO男朋友視角〉分析表格

在透過前四格的整理後,最後統整出選擇行動:廣告中的視角使用與商品呈現效果。在焦點討論法中,選擇行動代表著判斷後的應用與創新。在不同教學單元裡,可對應對PIRLS閱讀理解層次歷程中的詮釋與統整、檢驗與評估,引導學生如何運用閱讀技巧,思考適合主題,建構邏輯,進而表現主張,甚至做出改變。即讓學生從知道「該怎麼做」,到理解「為何這麼做」,最後思考「還能用在哪裡做」。

﹉﹉﹉﹉﹉﹉
8:引用自柯華葳、張郁雯、詹益綾、丘嘉慧,〈PIRLS 2016臺灣四年級學生閱讀素養國家報告〉,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NoS-YE5Aj3nRlc-Jk1PqFnFkIKgiDvTV/view
9:轉引自簡馨瑩,〈讓閱讀策略教學發生在你的教室裡――以預測策略為例〉(2008),https://eb1.hcc.edu.tw/edu/data/page/20150418110520652.pdf,頁5。
10:見商業洞察MOTIVE Business&Creative,https://www.motive.com.tw/?p=14999

四、結語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育的重心。閱讀教學的主要目標在於理解文本,最終則是希望學習者能夠運用這些知識能力於寫作、溝通表達及終身學習。閱讀實踐及策略運用有其步驟及細節,重點不外綰合文本內容及文本形式的理解層次,步驟越是清晰,越能讓學生有機會培蓄帶得走的能力,所以如何轉化理念成步驟,是教師深化閱讀教學的必要條件。

課程設計之初,考慮學生背景為高一新生,加上為選修性質之特色課程,便思索該如何以透過扎實且有效的方式,進行有別於傳統國文課堂中的小說閱讀課。最終選擇現今學生最容易接觸的多媒體為教學素材,融入課程設計,結合小說文本閱讀教學。一來企圖引發學生學習興趣,進而使小說教學具有實用性,提供學生複製並移植學習經驗,運用在生活日常當中。另外,也提供學生大量分組演練、小組討論的機會,進行合作學習。在課堂中,不只有讀和寫,也重視聽和說。當然在課程進行期間也有許多可以再改進、修正的地方,例如時間太過緊湊,學生在討論分析上需要更多時間,礙於單元進度的規劃,有時學生不免抱怨書寫時間不足,使得作業延宕至下一周繳交,以至於在進度安排上往往超乎教師的設定。

學期末課程結束後,學生也在校方期末舉辦的「高一特色課程期末成果發表會」中,獲得了最佳表達獎項。〔11〕面對未來的挑戰,不僅止於讀與寫,如何將閱讀感受與資訊分析結果,以具備條理、邏輯的表達呈現,並達到與他人互動交流,也是一門重要的課題。這門課程嘗試以學生為本位,以小說與多媒體為素材,以閱讀策略為教學方法,以培養識讀能力為目標,期盼學生能在課程間消化吸收,提煉出帶得走的語文能力,面對未來生活的各種挑戰。

﹉﹉﹉﹉﹉﹉
11:北一女中106學年度第2學期高一特色課程期末學生成果發表會得獎名單,見網址:http://adminweb.fg.tp.edu.tw/ezfiles/3/1003/attach/57/pta_12334_4890920_54800.pdf

 

陳麗明
文章作者介紹

陳麗明

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國文科教師,教育部普通型高中國語文學科中心研究教師。曾任教育部高級中學班級讀書會種子教師培訓活動講師、「十二年國教教師教學專業能力研習課程——有效教學策略、差異化教學策略、多元評量策略」種子教師培訓活動講師、中等學校師資培育專門課程審查委員、中央日報副刊編輯及縣市語文競賽評審委員。

高誌駿
文章作者介紹

高誌駿

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國文科教師。熱愛語言調查與研究,透過分享生活,融合新聞時事於語文教育中。認為「事異則備變」,教學亦需隨時代進步而不斷調整、精進。近年致力於語文表達與應用之相關教案設計,以寓言故事、小說與多媒體等材料著手,企圖將語文教學更貼近學習者生活之中。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