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劇場是生的藝術,偶戲便是復生的藝術,當無機的偶在操偶者施術下栩栩如生,俗世與不可言說世界的疆界就此翻轉。脫胎自歷史古文明,偶戲於世界衍生出的傳統形體各異,在當代臺灣,它們匯聚交融,於劇場中不斷轉生變形。
幽明異路——傳統偶戲的求變之路
臺灣偶戲的傳承並不來自現代教育體制的學習,而活躍於「地下」,歸功於在地藝術工作者及民間藝文團體的能量。國藝會除常態「演出項目」補助,亦透過「研習進修」項目資源輔助藝文團體創新。如義興閣掌中劇團2018年「楊輝偶戲工作坊」,向外取經汲取人偶同台的表演形式;真雲林閣掌中劇團2019年工作坊接續邀請楊輝,以「一人獨劇創作」為主題授課。義興閣掌中劇團2023年工作坊則由國內現代偶戲工作者陳佳豪擔任講師,進行操偶演師肢體培訓。
碧落黃泉——現代偶戲的求生之旅
路途的另一端,臺灣現代偶戲團體亦透過「研習進修」項目補助資源,積極投入偶戲的產製創作及研發。飛人集社劇團曾分別於2010、2011、2012、2014年辦理大師班工作坊,搭配自辦的「超親密小戲節」活動[1],彌補國內偶戲教育體制之不足。而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更連續辦理系列工作坊多年,如2017、2018、2019年的國際大師班課程,及2020、2021、2022年著力人才培訓之偶戲培養皿計畫。[2]
異域新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偶戲不以語言為承載主體的表達手法,讓它在跨文化交流中佔有優勢,歷年獲國際藝術節邀請演出之補助案有:真快樂掌中劇團2008年美國綠山國際偶戲節、臺北木偶劇團2016年匈牙利國際偶戲藝術節、山宛然劇團2017年荷蘭多德雷赫特國際微型藝術節、偶偶偶劇團2019年巴勒斯坦國際兒童與青年劇場藝術節與2023年韓國春川偶戲節。除交流演出外,另有跨國共製作品如:不貳偶劇2023年「《道成》台日跨國偶戲劇場經典演出計畫」、真雲林閣掌中劇團「2023臺港劇場共製《千年幻戀》香港演出計畫」;而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亦在表演藝術國際發展專案支持下,於2019-2021年與德國圖賓根形體劇場合作,以東西方文化共通的神怪議題為題材,共創偶戲作品《穿越真實的邊界》。
借屍還魂——當無聲的偶戲化作當代劇場的語言表徵
偶戲亦跨足現代劇場「人戲」演出,在臺灣當代劇場中煥發生機。如同黨劇團《白色說書人》結合布袋戲表演及現代劇場文本敘事,為其中範例:編劇詹傑之劇本創作計畫於2016年獲國藝會創作項目補助,作品2017年首演、2024年重演亦獲「演出項目」補助支持,2023年更在「國際文化交流(出國)項目」補助支持下,至德國慕尼黑變奏(Spielart)劇場藝術節演出。自《白色說書人》取得成功後,同黨劇團另於2021年辦理「劇場演員 跨界布袋戲訓練計劃」,2022年邀請偶戲導演薛美華駐團,持續自傳統及現代偶戲吸取能量,發展新製作。阮劇團則於2020年獲「跨域合創計畫專案」,集結傳統及現代偶戲工作者、現代劇場演員,進行為期三年的「當代新偶戲實驗計畫」,其後發表《釣蝦場的十日談》。
文編/徐紫芸 Banner設計/Shang-Ru Tsai
註釋
[1] 飛人集社劇團「超親密小戲節」亦常年獲得國藝會「策展項目」補助,參見徐紫芸:〈歡聚吧!藝術的慶典〉,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藝點報報」NO.14,2020年2月27日。
[2]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並於2021年起,另以利澤國際文化有限公司為營運合作單位,辦理「偶戲職人學校籌備暨師資培育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