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利亞

TAI身體劇場

  • 毛利亞|TAI身體劇場|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毛利亞|TAI身體劇場|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毛利亞|TAI身體劇場|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毛利亞|TAI身體劇場|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毛利亞|TAI身體劇場|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毛利亞|TAI身體劇場|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毛利亞|TAI身體劇場|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毛利亞|TAI身體劇場|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毛利亞|TAI身體劇場|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毛利亞|TAI身體劇場|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毛利亞|TAI身體劇場|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毛利亞|TAI身體劇場|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毛利亞》改編自排灣族來義部落神話傳說內的一個神明Mauliyav。據傳祂是一顆閃著金光的石頭,當祂現身於部落時,能為部落帶來好運與豐收。2009年八八風災後,族人再也不曾遇見Mauliyav出現在部落,祂去了哪裡無從得知,祂忘了回程的路,還是祂踏上了新的旅程。

在部落傳統信仰逐漸被外來宗教取代之時,原先的神靈們後來去了哪裡。在神話逐漸被族人淡忘之時,那些故事與遠古傳說後來又怎麼了。《毛利亞》嘗試以一個詼諧擬人的敘事脈絡,將神話信仰轉化成舞蹈、語言與現實對話。背負著部落興盛繁榮的神靈,其實是每一個人心裡的孩子。風災過後,文明教化之後,還能怎麼再次與心裡的孩子,遠古的神話相遇。透過演出,把《毛利亞》輕柔地喚回來。

顯示完整資訊
演出照片
演職人員簡介
文宣品
相關成果
延伸閱讀
獲補助者顯示完整資訊
團體名稱

TAI身體劇場

立案日期

2013/01/08

負責人

瓦旦‧督喜

團體簡介

TAI身體劇場2013年由太魯閣族藝術家瓦旦・督喜創立,在花蓮美崙溪畔的「工寮」,實驗探索原住民新的身體語彙。「TAI」,源於太魯閣族語,意思是「看」、「瞧」,是藝術總監瓦旦對原住民傳統文化的凝望與反思:「除了傳統祭儀或觀光化表演,原住民樂舞還有新的可能嗎?」

自2013年起,瓦旦從火車車身與鐵軌碰撞的聲響,及雙腳的踏動得到靈感,逐步找出腳與土地的關係,迄今記錄下八十多式「腳譜」,再透過每一次的創作解構、重組,產生新的身體與舞蹈形式。舞團以傳統祭儀樂舞做為團員們的基礎肢體訓練,再從「tai」與其所發展之身體方法「腳譜」發展身體動作。

TAI身體劇場作品風格多元,觸及原住民文學、身體與音樂、當代原住民處境與環境衝突等議題。舞團曾踏足至英國愛丁堡藝穗節、印尼日惹國際藝術節、中國上海烏鎮戲劇節、印度德里國際藝術節、澳洲墨爾本YIRRAMBOI明日藝術節等藝術節演出。曾以作品《橋下那個跳舞》入圍2016台新藝術獎;與法國音樂家 Roland Auzet 共同創作的作品《尋,山裡的祖居所》,及獨立製作的《月球上的織流》分別榮獲2018年與2020年 Pulima 藝術獎首獎。

顯示完整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