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點報報

No.3

21世紀,莎士比亞在台灣

21世紀,莎士比亞在台灣

2019/03/29No.3

文編/杜麗琴 Banner設計/Daya Design

「什麼是名字?玫瑰不論以什麼為名,還是一樣芬芳。」——莎士比亞《羅密歐與茱麗葉》

中文暱稱莎翁的英國文學家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beare, 1564~1616)生活於16到17世紀交界,在他50多歲的生命中總共創作了37部舞台劇本,這些劇本在400年間不斷地以不同的語言在全球翻譯出版,也在不同國家的舞台上一再搬演,猶如莎士比亞在《羅密歐與茱麗葉》中提到玫瑰芬芳的本質不會被名字改變,同樣地,莎士比亞劇本的劇情無論改編成哪一種語言或是劇種,洞悉人性的本質仍然不變。

國藝會在2013到2017年間,補助多件與莎士比亞原著有關的計畫,在創作類型上舉凡京劇、現代戲劇、音樂劇、作曲,使用的語言上則有中文與閩南語,其中也包含了台日的跨國製作、在中國舞台上搬演或遠赴莎士比亞的原鄉英國演出。台灣藝術家巧妙運用莎士比亞的原著,阮劇團把A Midsummer Night's Dream(仲夏夜之夢)變成了《熱天酣眠》,愛樂劇工廠則結合鄒族神話創作出《天祭—雲海中的仲夏夜hohcubu》;Hamlet(哈姆雷特)也融入了李國修創作的《莎姆雷特》;Othello: The Moor of Venice(奧賽羅) 主角唱起西皮二黃,新點子工作坊讓他成為了《噬心者》……。

No.2

聽場臺灣作曲家的音樂會吧

聽場臺灣作曲家的音樂會吧

2019/02/27No.2

文編/詹季宜 Banner設計/森田達子

去年(2018年)10月衛武營國家表演藝術中心開幕典禮與音樂會,沒有缺席的,是包含臺灣作曲家的作品演出:蕭泰然、金希文、馬水龍、黃思瑜、王乙聿等,這些作曲家的作品樂音流淌在眾人之間。藝術總監簡文彬表示,臺灣許多作曲家作品、表演藝術團隊有世界級水準,期透過衛武營的平台,讓國內優秀藝術家被看見。

同樣搭建起類似平台的,還有民間樂團的持續投入,他們積極發掘本土創作人才,推廣國人音樂作品的演出。起心動念除了讓團員能夠演奏或唱出屬於臺灣自己的樂音及情感,培養詮釋臺灣當代音樂語言的能力外,也有享受與作曲家相互激盪的過程,藉此擴大接觸者的當代視野及帶來新思維,甚或樹立樂團自己的風格品牌。以下幾個樂團即是堅持超過十年以上的範例,如台北室內合唱團、台北打擊樂團、十方樂集、對位室內樂團、采風樂坊等。(你還可從補助成果檔案庫中,看到更多的樂團計畫案例。)

如果你過去少有機會接觸或想進一步瞭解臺灣作曲家的作品,你可以嘗試怎麼做呢?

你可以追蹤樂團FB上的演出訊息,或購買樂團有計畫出版的國人作品影音專輯。由於國藝會向來支持樂團委託作曲家創作曲目、演出國人作品,你還可密切關注國藝會的展演與補助訊息。另外,在本檔案庫的「作曲專題資料庫」中,提供了曾獲補的不同世代臺灣作曲家的介紹、他們的作品目錄與作品試聽,你可以從中找到你喜愛風格的作曲家,以及透過瀏覽成果更了解他們過往相關的創作、委託創作或演出計畫。

如果能與樂團抱持著同樣無設限的心態,買張票聽場臺灣作曲家的作品演出音樂會,應可期待這片島上未來所共築的臺灣當代音樂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