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交」朋友到「做」朋友——表演藝術國際發展專案十年回顧
黃雯 / 獨立製作人
2025.8.25
前言

國藝會「表演藝術國際發展專案」由「表演藝術追求卓越專案」轉型而成,回應2014年起的國際拓展方針,鼓勵表演藝術團隊、藝術家、國際經理人依其特質與適性,啟動為期至少二至三年的國際發展計畫(註1),疫情期間,專案納入虛實整合的形式,促進臺灣創作者及團隊在國際網絡經營上的自主性,並持續拓展與深化國際合作關係。本次研究以國藝會2015-2024年「表演藝術國際發展專案」為範圍,選擇已結案或執行近完成的19件獲支持團隊計畫成果報告(註2),並參照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為主要研究資料,綜合專案補助方向與各團隊執行內容,從作品共創研發、國際推廣與共製、疫情前後計畫的因應調整,到平台藝術節策辦、國際網絡研發等面向,爬梳各計畫中呈現的國際夥伴關係(partnership)模式,於各分項中輔以時間軸的推進,簡要整理十年間各團隊依其計畫目標與合作對象的不同,所呈現的發展思路與執行樣貌,進而勾勒出臺灣表演藝術在國際交流中多元且具彈性的合作模式。
 

跨文化共創,共時共地的累積與歷程

演摩莎劇團以「追尋島嶼的記憶 In Search of the Island Memories」,與澳門曉角話劇研進社共同合作,為亞洲首度實踐法國陽光劇團創作方法的集體即興創作計畫,期待傳承與學習陽光劇團藝術至上的創作精神與即興創作方法,邀請法國陽光劇團核心資深成員Shaghayegh Beheshti帶領創作編導,以演員為發展核心,透過超過百位來自亞洲各地演員的徵選與故事採集,逐步推進至40人創作工作坊、最終由20位演員參與於臺北及澳門的正式演出《鏡花轉 Kaléidoscope》,從開放徵選到共同創作,加上涉及臺灣、澳門之間的合作、溝通與不同資源與演出的洽談,在集結多位創作演出人員的過程中,團隊感受到創作默契的建立、與觀眾溝通作品中發展肌理的時間皆有限,也在此經驗中反芻方法引入後的落地深化與現實條件(註3)


演摩莎劇團與澳門曉角話劇研進社跨國共製作品《鏡花轉 Kaléidoscope》。(演摩莎劇團提供)

阮劇團「東京直送,嘉義製造:亞洲劇場實驗基地第一階段實作計畫」,以高強度且密集的時間將國際經驗植入團內,向有日本小劇場地下帝王之稱的流山兒祥導演及其流山兒★事務所團隊取經,借鏡演員訓練系統、設計製作方式,唯一堅持是需全台語以延續劇團長期堅持的轉譯經驗,在三年三階段三個製作中開啟新的創作篇章,2016-2017以流山兒祥導演擅長的莎士比亞戲劇的《馬克白 Paint it, Black!》,由流山兒祥導演擔任總導演,舞台與音樂由日方擔任主要設計,臺灣設計擔任助理從中貼身學習,演員經由全面甄選並經過長期密集的駐地訓練,讓阮劇團在短期中於製作經驗快速成長;2018年改編臺灣文學《嫁妝一牛車》,讓流山兒祥導演首次執導臺灣劇本,並加入兩位日本演員共同演出,由劇團主導華語到全台語的劇本改編,此次除音樂設計外,相關設計皆由臺灣新銳擔綱,成為劇團經典的代表作,同時也回應計畫名稱中嘉義作為實驗基地的願景,創造嘉義作為國際連結節點的可能(註4)

共創夥伴關係的建立,在計畫正式啟動前的醞釀就已經開始了,莎妹劇團與日本第七劇場的「交換手札,杜斯妥也夫斯基計畫」,在前期經過了四、五年的觀察與洽談(註5),在創作主題、兩團年度製作計畫、各自於臺灣、日本在地的資源與角色中,找到了臺灣與日本團隊間,進行漸進式交流與建構平等關係的方法,在劇團跨三個年度的四個作品(註6)中,經由透明對話、共同分擔資源,且不以特定創作者或對象作為主導者,以團與團對等並共同發展的關係為前提,逐年凝聚臺日雙方的階段性共識,從交換演員開始,再到編導、設計與製作的合作(註7),並持續進行每次約一個月的駐地交換排練工作坊,這不僅是當年度演出的密集排練與製作工作期,也是團隊成員互相觀察並學習彼此文化的機會,持續的駐點交流,讓兩團各自互為文化座標,透過在地夥伴劇團的長期耕耘與專業網絡,兩地的觀眾與場館藝術節,能逐步深刻認識到另一方團隊,也推動了資源更新與加乘的可能(註8)


莎妹劇團x第七劇場《1984,三姐妹一家子的日子》於日本三重縣綜合文化中心小劇場演出。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提供)

製作多產並跨足各種演出空間的FOCA 福爾摩沙馬戲團(今FOCASA馬戲團),以盤點團隊內部藝術推進與國際發展需求為起點,於「下一個翻滾計畫」中以三條軸線同時進行而互相交會的方式,包含「當代馬戲工作坊」——每年邀請國際馬戲相關創作者來台開設工作坊,精進團員身體技巧能力、擴大對於訓練系統、工作流程、表演層次的跨文化學習,「國際共製與國際邀演」——與國內外導演進行合作,國際共創與團隊成員創作的作品,於三年期間進行數個作品的多點式巡演,相關累積前往五個國家共計39場演出,搭配「國際推廣與國際公關事務交流」——積極規劃參與國際馬戲節慶、馬戲網絡集會及國際表演藝術展會;於此階段以多角多方的各種合作嘗試、開拓團隊與團員的視野,亦奠定在當代馬戲此類別中團隊對於國際網絡的認識與開發。
 

從節點到網絡:國際場館夥伴關係的建立

積極參與國際舞蹈平台大賽,作為各國際市場的敲門磚打開能見度與邀約,丞舞製作團隊應該可以說是臺灣舞蹈團隊的濫觴,當時剛畢業的蔡博丞為了尋找機會,大量做功課並申請國內外各種公私機構補助競賽(註9),在各種起伏當中逐漸展開國際合作之路。2015年於德國斯圖加特,由高提耶舞團所策劃的春季國際舞蹈節中初試啼聲的《浮花》,不僅成為舞團經典代表作,也是「B.plan 知名國際編舞家與《浮花》巡演推廣」計畫的動力中樞,團隊以《浮花》穩定的巡演節奏為土壤,向外延展出多條創作與國際場館的合作支線——蔡博丞陸續受邀為瑞士琉森舞蹈劇院與伯恩舞蹈劇院編創全新舞作,於西班牙巡演期間,推進國際共製新作(註10),而參與多項國際編舞大賽與匯演平台的經驗累積,則透過於臺灣在地舉辦聯合匯演(註11),以微型舞蹈節的型態,將各國獨立編舞者優秀作品邀請來到臺灣共聚,為舞團創造了在國際合作與共製上的資源(註12);以《浮花》為根的整體計畫,如同一株多向生長的植體,在時間與地域中開枝散葉。

丞舞製作團隊2019年邀請瑞士琉森舞蹈劇院Kathleen McNurney總監、法國LE TRAIT D'UNION經紀公司藝術總監Thierry DUCLOS,以及廣東現代舞周藝術總監劉忠磊前來臺灣參訪。(丞舞製作團隊提供)

以劇場與影像結合當代敘事為創作核心的狠劇場,在「三檔數位表演製作之國際續航計畫」中,展現出其跨媒介與跨地域的創作動能與行動力,作品包括與丹麥The Culture Yard共製的《光年紀事》、與荷蘭Grand Theatre及新媒體藝術團體 WERC Collective 合作的《城市之臉》(註13),以及與澳洲劇團ActNow Theatre於 2020 年澳洲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Asia-TOPA) 共製發表的《虛擬親密》(註14),三個跨國製作於初始即錨定國際(與國內)場館或節慶的資源連結,不僅在洽談整合及製作執行上更為複雜與挑戰,疫情期間更歷經多次調整改版,但也因延伸至 VR、XR 等新媒介的契機,使作品得以藉由數位更新而轉化變體,三個跨國共製如同節點,狠劇場在製作上不僅串聯了場館藝術節與共創團隊的三方資源,亦善用作品的數位特質,於疫情期間大量參與線上展會、數位藝術節、音像節與影展,觸及超過上千位國際策展人與藝術工作者並建構資料庫,透過定期聯繫如發送英文電子報,逐步從節點連結發展為狠劇場在數位與劇場實踐中,可持續深耕並能串連流動的國際網絡。

聚合舞Polymer DMT及LEE\VAKULYA(李貞葳、法庫亞.佐坦)兩個皆為長期旅居歐洲的團隊,已建立相當程度的生態知識與場館機構連結,採取階段性研究與駐村為創作發展的方法,銜接各類歐洲文化補助、駐村單位與共製場館(註15),再串連臺灣場館與專案補助的支持,透過共製單位的連結,作品不僅在臺灣演出,更於歐洲各共製場館持續演出,形構出具延續性、跨歐洲臺灣特質的創作脈絡,並得以在創作主題中,有持續性思考並深化的時間,讓相關創作素材,逐步轉化出劇場演出、展覽等版本,對應當今場館節慶或觀眾市場不同的呈現需求。

《崩-無盡之下》由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Tanzplattform Rhein-Main Hessische Staatsballet(德國)、STUK Arts Center (比利時)、CCNR National Choreographic Center De Rillieux-La-Pape(法國)共同製作。(攝影:林政億,代藝室提供)

聚合舞在《身份》系列中,將身分認同與移民經驗作為核心主題,從主創羅芳芸個人經歷出發,延伸發掘越南移民在德國和臺灣的故事,透過臺德越藝術家共同進行三地的田野調查及移地創作,建構出展覽和現場表演型式共存的live exhibition,由德國德勒斯登Hellerau 歐洲藝術中心、德國埃森PACT 表演藝術編創中心與臺灣雲門劇場共同製作,使聚合舞團隊在身份的主題探討上,有了更廣闊的對話平台。LEE\VAKULYA以身心耗盡症候群 (burnout syndrome)為內容核心,透過自2021年起於德國、西班牙、比利時等數個駐村,將作品的研究過程與排練發展,轉化為由四個國際場館共製的黑盒子劇場舞蹈演出《崩—無盡之下》、白盒子展覽空間包含影像創作///SLASH\\\、與社福醫護連結的身心舒緩工作坊等,三年間逐步建立起橫跨表演藝術、視覺藝術與身心照護公共領域的藝術實踐系統。
 

疫情來襲,國際合作樣態的調整與轉變

2020年的2月,疫情的爆發完全打亂了世界所有的腳步,表演藝術的實體性受到絕對的顛覆,而國際共創共製計畫,也紛紛受到極大的挑戰。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與德國圖賓根形體劇場的三年共創計畫,以「神怪之必要性」開啟共同導演作品《穿越真實的邊界》,運用偶戲在隱喻與詩性轉譯上的特質,連結東西方文化共享的神怪想像,在經過第一階段(2019年)實體共同研究探索材質與演員表演互動的試驗後,轉為視訊方式排練,亦加入了AR擴增實境的方式,與合作團隊共同在短時間內應對變化並努力適應納入科技的技術,原訂國際演出則改為線上播映,彼此在不確定中以同理與信任支持,在首演後持續共同進行調整優化,在遠距條件中累積出創作共識與語彙。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與德國圖賓根形體劇場合作三年共創計畫,圖為疫情前德國導演法蘭克.索恩樂來台帶領創作工作坊。(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提供)

同樣為三年國際共創並已進行過第一年實體工作坊,興傳奇青年劇場與新加坡九年劇場合作的《八仙變數》,因疫情連續三年延期,兩團共同等待,直至2023年再度啟動,最終以雙邊演出完成深化京劇與現代劇場之間交流合作的目標。拉縴人文化藝術基金會的「台歐俄三地國際音樂節網絡連結暨國際共製計畫」,在面臨疫情與俄烏戰爭等國際局勢雙重衝擊,原訂德國巴登符騰堡邦邦立青年音樂部門與俄羅斯彼得扎沃茲克合唱藝術節等合作取消,維持原訂的「Ora Pro Pace」為和平祈福主題,轉為由臺灣、日本巡迴演出。在經由疫情期間不同的夥伴關係的重整變化中,可看出地理距離與旅運成本(臺灣之於歐洲與之於新加坡與日本),成為影響疫情期間合作關係調整與重啟的重要因素。

蒂摩爾古薪舞集一直以「排灣族的當代身體」作為創作與發展的核心,將國際演出視為一條探索與驗證的路徑——不僅回望自身如何觀看自己的身體,也觀察國際觀眾如何理解與回應這個身體觀。從持續參與愛丁堡藝穗節為起點,於此認識連結到的各國際邀請中,進一步選擇具文化理解與實際邀演條件的藝術節機構進行演出,而在長篇作品演出外,舞團在歷年國際演出的經驗中,開始發展小而具彈性的環境劇場作品、身體工作坊等,可靈活回應國際上不同場館與單位的需求,也於此嘗試打開原民身體討論,在國際場域中可能的呈現方式與對話架構,在行政實務上,舞團的國際聯繫也隨著疫情經歷轉型,從疫情前設有全職國際事務窗口,到疫情中後轉為與國際經理人採取專案型、彈性協作的合作模式,緩步在國際上建立穩定而具信譽的能見度,蒂摩爾並未急於快速擴張,而是在同步耕耘部落基地與在地文化工作的同時,在疫情前與疫情後,持續以適合自身的節奏,形塑出一條有其文化根源、身體主體性與策略節奏的國際合作之路。


蒂摩爾古薪舞集2023參加德國慕尼黑國際當代舞蹈節演出。(蒂摩爾古薪舞集提供)
 

平台型計畫中的多重角色:策展、共製與推介

透過即興音樂的推廣並增加臺灣音樂表演者國際能見度,尼可樂表演藝術的「台灣國際即興音樂節及國際連結平台三年計畫」,如其所倡即興精神般,在有限資源與各方連結中摸索前行,音樂總監李世揚以其在國際演出累積的藝術家個人網絡(註16),從舊金山國際藝術節的國際演出開始累積能量,第二屆音樂節在短短一個月內密集辦理四週18場演出,邀集來自七國超過30位音樂家共演(註17),第三屆更促成與荷蘭的國際共製計畫「聚焦荷蘭」,並同步建置即興音樂平台網站,整體策劃與營運帶有高度的機動性與實驗性,卻也因此快速串聯起歐美與亞洲的即興音樂組織與藝術家,讓臺灣即興音樂從邊緣小眾走向多邊國際對話的現場。


尼可樂表演藝術為臺灣當代即興前衛音樂打造一國際發聲平台,圖為2017年「第二屆台灣國際即興音樂節」演出。(尼可樂表演藝術提供)

作為臺灣首個以整合國際網絡資源、建立音樂家支持系統為核心的民間團隊,捌號會所自2018年啟動「航道計畫」,以策展型平台作為長線發展策略。計畫從國際共創與共製出發,依年度規劃製作內容,連結海內外演出場館與合作單位,並自2019年起持續策辦「再壹波藝術節」,從初期的單日馬拉松形式,逐步擴展至橫跨多日、多場地的演出策劃。在第一期計畫中,成功媒合12位臺灣作曲家、48組音樂家與團隊,與9個海外機構、15組國際音樂家展開合作交流。第二期則於疫情期間積極拓展線上推介機制,以「Taiwan Music Showcase」隨選隨看(on demand)形式,突破時空限制,將臺灣音樂家與作品有效推播至國際網絡,捌號會所在平台推進的同時,亦相當著重在藝術家職涯規劃與陪伴,在策展、製作、實體與線上展演的過程中,持續培力音樂家對國際市場的理解與提案能力(註18),期待與音樂家並肩成長,透過這些經驗找到適合臺灣的模式,一起建立起屬於臺灣音樂的支援機制(註19)
 

以文化為路徑:從在地帶路到共構國際生態

安娜琪舞蹈劇場於2016至2018年間推動「改變『生態』的未來式—國際作品經營計畫」,結合《Second Body》的巡演軌跡,與熟悉歐洲文化場域的國際經理人合作,經理人不僅擔任行政與溝通的橋梁,亦以自身在地網絡邀請策展人、藝評人前往觀演,並協助團隊在新作品的前置期,尋找適當的國際合作單位進行新作主創的駐村,與當地舞者工作交流,同時在巡演與年度計畫中,積極參訪歐亞美澳等從藝術節到展會平台,除了舞團作品的推廣外,合作之經理人與創作者一同成為國際文化場域中的學習者與參與者。

國際交流需要時間的累積與理解的深化,若能與已建立信任關係的在地夥伴合作,透過他們對當地文化脈絡與社群網絡的熟悉,可能作為一種文化進入與認識的方法。驫舞劇場以「打開羅摩衍那的身體史詩」作為跨東南亞共創計畫的核心,陳武康在與泰國當代舞蹈大師皮歇・克朗淳共創作品的合作基礎上,透過皮歇的視角與引介,以田野調查及身體體現作為途徑,認識影響東南亞至深的《羅摩衍那》史詩,以三年三階段:「歷史文化實地研究」、「向大師學習」及「論壇式演出與對話」作為推移的軸線,於泰國、柬埔寨、印尼、緬甸走訪歷史古蹟與傳統舞蹈現況,也向來自四個國家的大師貼身學習《羅摩衍那》中不同的角色,兩人從傳統的共同學習與回應當代的觀察,2019年在紫藤廬進行了展覽呈現,並於2023年再次攜手創作作品《野台羅摩》。

同樣以在地的藝文專業工作者作為「文化嚮導」,浮洲舞場「ICI—台加舞蹈網絡計畫」則展現「雙向引路」的合作形式,集結來自臺灣、加拿大多倫多兩地,七位在創作製作與策劃策展皆已具一定經驗與動能的舞蹈創作者及製作人,在疫情期間持續對話三年的默契上,以創意駐村(Creative Residency)的協作方式,結合了藝術家交流與短期駐地的概念,由參與的雙方各自為對方在自己的國家與城市中,共同安排設計兩週的駐地行程包括當地舞蹈創作者連結、場館組織拜訪、演出節目觀賞、教育機構參訪等,使雙邊交流不限於單一作品呈現,轉向一種結合兩地藝術社群網絡、文化體驗的長期擴散方法。


浮洲舞場「ICI—台加舞蹈網絡計畫」以虛實整合交流及駐村計畫建立臺灣與加拿大/多倫多舞蹈網絡之間的連結。(浮洲舞場提供)

遊林驚夢:巧遇Hagay》計畫來自太魯閣族(Truku)銅門部落,具藝術家及醫療儀式傳承者(smapuh)雙重身分的東冬.侯溫(Dondon.Hounwn),2020年於藝術家鄭淑麗為C-LAB策劃之「LAB KILL LAB」中,以太魯閣族的宇宙法則(Gaya)與其臆造的Hagay傳說中智慧傳承的精神出發,探討性別在原初狀態的自然流動,並以小型即興表演呈現起步(註20),計畫發展過程於2022-2023年之間持續不同空間中流轉變形(註21),以科技薩滿主義(technoshamanism)為概念,由熟捻歐洲藝術生態的共同主創鄭淑麗為跨國合作的橋樑與引導人,透過科技導航的劇場形式,開啟以Gaya為引的流動過程。2024年於歐洲三個不同城市(註22)的移地製作暨演出,團隊在三地因應場地特色與資源條件,以表演藝術的形式,開展出演出、講座、編織與森林迷走的參與式工作坊、展覽裝置與錄像放映等,與雷射及表演者等共同創作者,共同經歷一段跨文化、跨地域、跨學科的對話與旅程,逐步形塑出一種如「部落行動體」的製作實踐路徑,部落知識與古老智慧,透過表演藝術形式進入他者語境,並與國際合作單位與觀眾建立文化知識共時共享及後續發展的關係(註23)


兒路創作藝術工寮《遊林驚夢:巧遇Hagay》2024年夏季歐洲巡演,圖為東冬.侯溫於瑞士蘇黎世Zürcher Theater Spektakel藝術節帶領表演者吟唱迎神曲。(兒路創作藝術工寮提供)
 

從被邀請到邀請他人,國際夥伴關係的深化建立

回顧「表演藝術國際發展專案」十年間的環境變化,前期(2014-2019)適逢臺灣多個大型場館啟用,並積極引進各類國際連結,對中小型表演藝術團隊而言,國際網絡的理解與資訊累積持續增長,同時廉價航空與網路訂票平台的興起,跨國移動成本相對降低,有助於團隊親赴國際各個現場,直接感受並理解全球脈絡,在此背景下,表演藝術國際發展專案以跨年度的引導與支持機制,不以作品生產為單一補助方向,成為加速團隊建構國際網絡的重要推力,可以觀察到,團隊在作品創作與巡演推廣過程中,更有意識地透過國際平台與展會開發連結,並體認雙向交流(reciprocal)的價值,進而以策展或自辦節目的方式,創造持續的交流資源。2020-2024年間,疫情促使全球加速數位轉型,國際參與的模式與成本結構被重新定義。各團隊在既有與新啟計畫中,亦動態調整合作對象與夥伴關係。整體而言,十年間可見獲支持的團隊已脫離過往一次性出訪的模式,轉向具計畫性與結構性的長期夥伴關係,並在國際合作中展現更高的自信與主動性。然而,多數案例仍以與歐洲的合作為主,平台型計畫相對較少,期待未來能有更多從不同地理區域視角、創造資源開放共享的計畫於專案中獲得前進的機會,讓專案在下一個十年呈現更多元、多向交織的文化對話與國際交流場景。

 

 

 

註1|依本專案補助辦法,2015年、2016年為補助三年期計畫,自2021年起調整為為期一至三年之計畫皆可申請,使團隊執行具彈性空間。
註2|以國藝會「表演藝術國際發展專案」2015年至2023年間之公開於補助成果檔案庫庫的成果報告為主要研究內容。
註3|國藝會國際文化交流專題〈「進擊世界的現在式—表演藝術國際發展專案交流分享會」現場紀錄〉
註4|同註2。
註5|國藝會國際文化交流專題,陳佾均〈不只舞台上的演出,不只走出去的交流―國際交流的幾種實踐模式與啟發〉
註6|《珈琲時光》2018 年於東京藝術節首演,臺灣雲門劇場演出。《1984,三姐妹一家子的日子》 2017 年於日本三重縣綜合文化中心小劇場首演,臺灣水源劇場演出。《地下室手記》2017年彰化員林演藝廳小劇場演出。《地下室手記/罪與罰》2016 年於臺灣新舞臺藝術節首演、日本三重綜合文化中心小劇場演出。
註7|同註2。
註8|「手札解剖室」,由莎妹劇團、第七劇場、三重縣文化中心共同發起,規劃兩大部分:三年國際交流計畫雙語網頁上線、臺日作品推薦交流,藉此機會深化拓展臺日雙方交流成果。
註9|臺中國家歌劇院,陶維均〈專訪丞舞製作團隊B.DANCE 藝術總監蔡博丞〉。 
註10|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B.DANCE x La Veronal 《MILLENNIALS》
註11|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B.OOM by B.DANCE國際聯合匯演
註12:同註2。
註13: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城市之臉》臺灣荷蘭共製科技展演 創作發展計畫
註14: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臺灣澳洲國際共製計畫《虛擬親密》駐訪創作發展 第二階段《虛擬親密》澳洲首演前駐地創作暨APAM Showcase參與計畫
註15:聚合舞網站LEE\VAKULYA網站
註16:國藝會線上誌,賴柔蒨〈盡在當下──自由即興鋼琴家李世揚〉
註17:同註2。
註18: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音樂家專業服務與國際發展平台
註19:國藝會線上誌,楊凱婷〈捌號會所的音樂推展新徑:ARTWAVE表演藝術專業者論壇工作坊側記(上)〉
註20:典藏ARTouch,陳思宇〈一個神話的、跟一個當代處境的交集:鄭淑麗與東冬‧侯溫創作對談〉
註21: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遊林驚夢:巧遇Hagay》創作計畫
註22:瑞士蘇黎世Zürcher Theater Spektakel與Shedhalle、瑞士洛桑Plateforme 10、丹麥赫爾辛格The Culture Yard與哥本哈根Tofu Space。
註23:作品於2025年獲英國倫敦泰德現代藝術館邀請進行劇場版的正式首演,參考遊林驚夢計畫網站

 

黃雯
黃雯 / 獨立製作人
以表演藝術製作、國際巡演與交流專案為核心,長期活躍於舞蹈、肢體劇場與跨域實驗領域。合作對象涵蓋獨立藝術家、表演團隊、基金會及公部門等,曾擔任臺南藝術節策展製作、ARTWAVE—臺灣國際藝術網絡平台專案經理等。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學士,西班牙巴塞隆納加泰隆尼亞國際大學藝術文化管理歐盟碩士,曾獲國藝會「海外藝遊」專案支持,進行城市空間與自然場域藝術節研究,並將研究成果持續轉化為專案策劃與實踐的基礎。近年移居臺灣最南端的恆春,持續參與在地藝文推動,也在親近自然與海洋當中,練習尋找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