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的我們就像千萬顆星,聚集成一個廣大宇宙,如此安靜且永恆。如此渺小,卻替宇宙乘載無限冀盼,在傷害與被傷害中,慢慢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生存方式。」——台灣創作歌手鄭宜農《給天王星》(Dear Uranus)
受到網路影視、科幻電影的播送與想像,人們漸對於廣泛的宇宙學(Cosmology)產生關注,從物理科學學說上的基本認識,甚而影響宗教、哲學、及神祕學的各種心靈啟示。
人們向外踏尋宇宙,同步探尋內在世界的心靈真理。浩瀚的宇宙星系當中,人類感到自我的渺小,對於永恆的渴望、未知的追尋、自身存在的價值認同;由外在的宏觀宇宙,建構靈魂任意穿梭的微型宇宙。各藝文領域的創作者亦有藉鑽研內外宇宙作為創作靈感,衍生出各類作品;在國藝會的補助成果當中,也能看到眾多創作者們以「宇宙」為題,發展出閃耀獨特的星體。
星際之旅啟程
在科幻電影裡,一趟星際旅程開始前,都會配上高昂振奮心情的配樂。戴上耳機,按下撥放鍵,清澈的樂器打擊聲如點點繁星亮起,拉開宇宙旅程的序幕。
台北打擊樂團「星際大戰」系列的現場音樂會,「星際」為串連整場表演的核心,挑選及委託一系列星際相關的作曲,管弦樂、打擊樂等演奏方式,引領聽者進入壯闊無垠的星際旅途。樂曲時而緊湊,如星點絢麗跳躍流動;時而懸浮於空廣的黑暗之中,使人感受到內在宇宙孤寂寧靜。
以詩文書寫,一字一句勾勒屬於自己的星系
在文學補助裡,創作者用文字方式記錄和創造心智宇宙的軌跡。張善穎《水星之歌》一書中,使用宇宙間的自然現象為主角,刻畫過往人生點滴、生命哲理,與心境成長等;張善穎認為在追尋知與未知之間,並不只要求「理解」,而且也渴望「意義」,那麼,張善穎的詩就是代表他個人的哲學。
提到詩,就和流行歌曲一樣,雋永不變的題材不外乎是令人癡醉的愛情;宇路的《星系明體》詩集將愛和失意的情感,寄情於星辰及水等元素之中,呢喃自語的心靈對話,試圖經由內心的辯詰,吹散薄霧喚回心繫的彼方。
另外,科幻的宇宙視角,在黃炳煌《宇宙童話詩》創作計畫裡,描繪在宇宙與地球間的魔幻情節,讀者彷彿身置於童話寓言故事中。黃炳煌表示只要宇宙還有未知,無窮的探索便會一直持續,不論孩童或成人,我們永遠都是宇宙兒童。
人為操弄的宇宙哲學
視覺領域藝術創作者常爬梳於哲學思想之中,面對宇宙世界無聲的提問,藝術家透過經驗及知識文本的脈絡,交叉辯證、轉譯為個人創作的中心哲理,並再現到創作內涵裡。在補助案中陳瀅如的《星際評估》系列、「超星鑑定 III:熵:25800」、「屠學錶」,試講述虛擬化之下的宇宙神秘力量,及連結人類世界發生的真實歷史事件,陳瀅如的作品可見一種反烏托邦的末世預言,同宇宙「熵」(Entropy)[1]值的變化,宇宙最終將走向混沌浩劫,隱喻人類的命運隨著貪婪慾望走向毀滅,有意無意地在提點觀者正視和聆聽這宇宙的客觀論述和歷史詰問。
亦有假宇宙間虛幻不可見的能量,模擬成為可被觀測的具象作品。像是李子勳作品擅將虛構的幻想轉化成機械般的物質現實;其曾獲國藝會補助的「異星人飛行器」系列作品,利用人造虛構的「仿生物」實體,介於生命與無生命體之間,並以機械結構的規律排列,呈現生命及宇宙間的秩序。而李德茂的《重力波》則以觀測黑洞或中子星相互碰撞所釋放的能量——重力波(Gravitational-Wave)的理論為基礎,利用麥克森干涉(Michelson Interferometer)[2]的現象形塑出空間晃動的可視的感官形象,藉由觀測一個觀測不到的重力波,來指出重力波確實存在的事實。
星月投影
特斯拉汽車及SpaceX共同創辦人伊隆‧馬斯克(Elon Musk, 1971-)在剛邁入21世紀初時,振臂高呼「火星計畫」,盼2026年達成人類登陸火星的任務,火星漫遊的宣言如先發的槍鳴聲劃破天際。人們興奮於科幻場景不僅存在腦中,而是夢想即將成真,科技伴隨想像日新月異,虛實之間的界線逐漸模糊。
以台灣虛實展演發展協會「VR劇場—月亮(Moon)」專案計畫作品《登月》(To the Moon)及展覽為例,當時正處於人類登月50週年(2019),藝術家Laurie Anderson與黃心健應用VR技術重回經典,觀眾穿上VR裝備如同化身成為太空人漫遊宇宙。畫面融合神話、文學、科學與政治,鏡頭最後觀眾將會失去太空人的身體,獨自走到虛擬宇宙的盡頭,享受絢光奪目的落幕情景。
另在國際文化交流補助中,河床劇團受邀參與第25屆韓國BeSeTo戲劇節,演出《當我踏上月球》。架高的觀眾席視野,天井般的影像投影,觀眾猶如從月球的視角垂直俯瞰地球,站立於下方的演出者,是置身在夢中第三視角中自我投射,夢遊狀態的意識,潛藏內心的渴望與束縛的場景交錯轉換著。「踏上月球」象徵勇敢作夢,真正的重點則是如何度過黑暗的歷程。
回歸初心,帶著光與愛出發
當人們沉浸於飛離地球表面的奇蹟時,有些作品則是希望我們把目光投注在實踐的過程中,以及身邊更為重要的人事物。大開劇團「2017年度創作《去火星之前》」的演出計畫,故事中的阿土公社的人們過著極簡、心靈富足的生活,還有人類對於火星的未知想像,似揉和經典科幻影集《星艦迷航記》(Star Trek)[3]和電影《星際過客》(Passengers)烏托邦式的未來宇宙的理想生活面貌。將要上火星的主角艾可與媽媽最後真摯的對話是:「我們的任務就是要跟上想像的腳步,要去了才知道,能走多遠表示你的世界有多大。」
同樣盼演出能帶出關注環境之美的飛人集社劇團「偶愛自然」系列。偶愛自然三部曲《小宇宙跳舞》演出背景為孩童幻想的心中宇宙,戲偶為主角,「無語言」的台詞,使觀眾更加沈浸於故事和光影的視覺體驗。在這充斥各種刺激的現實環境,劇團的演出期望用以宇宙光芒的能量,帶給黑暗中的人們閃亮的一絲希望。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星星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星星,但其中的含意卻因人而異。對旅人而言,星星是嚮導;對其他人而言,它們只不過是天際中閃閃發光的小東西而已;對學者而言,星星則是一門待解的難題;對我那位商人來說,它們就是財富。不過,星星本身是沉默的。你,只有你,了解這些星星與眾不同的涵義……」——經典名作《小王子》
在群星雲集的國藝會補助的成果中,見到獲補助者們豐碩累累的創作結晶,宛如空中一顆顆發光的明星。文章上述許許多多的創作者,透過宇宙無窮的可能性,來面對世界的變化、虛實科技的轉換、人生境遇、心靈課題等,並在創作上無止境地探訪與展現。
恆星在轉變為超新星前會發出巨大光芒,足夠照亮整個星系,雖然最終會面臨死亡,但仍在終點前努力發光,因為他知道這才是這顆星曾經存在的意義。
文編/練于鼎 Banner設計/Fisher Peng
註釋
[1] 熵(Entropy)是一種對物理系統之無秩序或亂度的量度。可將熵看作是熱能在熱運動過程中不可逆的一個物理量,其反映自然界出現的熱的變化過程是有方向的,不可逆的。(引自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680044/?index=4)
[2] 利用麥克森干涉儀(Michelson Interferometer)觀察光波的干涉現象。
[3]《星艦迷航記》(Star Trek)為美國科幻影集,1966年首次播出,後其衍生出多部系列影集與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