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國樂創作聯合發表會

  • 2020國樂創作聯合發表會|中華民國國樂學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2020國樂創作聯合發表會|中華民國國樂學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中華民國國樂學會「2020國樂創作聯合發表會」共有5首國樂絲竹室內樂委託創作作品、5首國樂合奏創作作品,今年(2020)的作品作曲家選用南管、北管、童謠、節慶、故事等題材來發揮。

一、絲竹室內樂

  1. 熊仁岳《來自雨境的凝視…》:音響的設計旨在描摹雨之氣息,藉突然閃現的重音表示驚愕與疑問,間歇不規律的漸強則描繪回憶與雜想的碎片與波動,全曲亦企圖在雨氣漫漫中帶動張力的輪廓,表現一情緒的消長姿態。
  2. 吳宗憲《綠光》全曲共分為四段:一︑引子〈如果沒有時間〉,二︑稍快的中板〈在念想之間〉,三︑快板〈綠光〉,四︑緩板〈在空間之外〉。
  3. 廖明勛《落西北》:樂曲第一段為序幕描寫歌謠中的主場景︒第二段描述現代人對雨措手不及的想像︒第三段敘述歌謠中的人物且試圖尋找現實與想像間的平衡︒最後一段呈現雨後的景象並勾起大家童年的回憶︒
  4. 黎俊平《鐘鼓樓》:樂曲以南管四大名譜之首《四時景》做為核心素材,描繪大自然四季的風景,在骨幹音呈上以序列音列的手法做為結構序碼,透過樂器在傳統演奏上的手法,呈現南管音樂的風格特性︒
  5. 鄭光智《梅花操》:作曲家吸取原曲梅花操的片段旋律,加以拼湊與融合,試圖使用現代化配器聲響融合南管特色,以及傳統支聲複音的作曲技法,揉合出新穎的色彩, 展現出當代技術與聲響特色︒

二、合奏曲

  1. 徐瑋廷《莎韻》全曲共三段:第一段描寫著「山」,描寫山之壯闊與住在山中的人純樸的心。第二段「迷」描寫山之力量,人無法掌握及抗拒的這股無形之力。第三段「念」敘述對人的思念︒即使曾經有人受難於山,但人們還是熱愛︑敬畏於山︒
  2. 倪珩均《流連,在熟悉又陌生的門徑中》:用了12音列技巧來設計本曲的旋律︑發展音樂︒縱向和聲則不完全依賴音列,另一方面,採用了一些北管鼓介︒同時依循傳統鼓介中「板︑鼓在前,銅器回應」的模式,創作新的鼓介,有時甚至由整個樂團一起演奏鼓介︒這是另一層的熟悉又陌生︒
  3. 林子倫《鬼祭盛會》:作曲家取自中元節的與鬼神的神秘之意︑慶賀︑感恩︑ 祈福等意象,以民間陣頭的號角聲與北管曲牌古路〈風入松〉等作為旋律素材創作而成︒
  4. 劉至軒《銅仔丟丟》曲:以宜蘭台語童謠《丟丟銅仔》為題材加以發揮,而提及宜蘭必然聯想其為歌仔戲的發源地,故也將七字仔調旋律放入作品當中︒
  5. 洪千惠《臺灣印祭》:印象中原住民的豐年祭,總是載歌載舞︑熱鬧非凡,雖然自己不是原住民,但常常聽到這些音樂,總感受到熱情奔放的活力︒臺灣印祭,就是想要將這些臺灣美麗的聲音帶給我的養分, 轉化成這首作品的樂念與樂想︒
顯示完整資訊
精選片段
曲譜首頁
創作者簡介

作曲家/熊仁岳

1994年生於臺灣臺北,先後畢業於華岡藝術學校音樂科,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現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碩士班竹笛演奏專業,師事呂武恭,並曾受劉貞伶︑繆沁琳︑孫瑞金︑及中國著名笛家李鎮老師指導;曾副修鋼琴演奏,師事郭韻玲︑鄧純麗;曾學習小提琴,師事謝燕坤;作曲啟蒙與師事鄭建文教授,並持續音樂創作至今︒

近年創作概略如下:

雙協奏曲《紡》為笛︑箏與國樂團,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臺藝風華」2020年樂展委託作品,首演與臺灣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音樂廳︒大提琴獨奏《火咒》獲2020年衛武營TIFA「國際作曲徵件Peter EÖTVÖS作曲大師班」甄選入選作品︒長笛與電子《螢》獲2018年北京電子音樂節作品徵集,首演於中國北京中央音樂學院演奏廳管弦樂作品《尋光》獲文化部國立臺灣交響樂團2018年度青年音樂創作競賽二獎︑美國Alexander Zem -linsky Prize for Composition 2019-2020 season半決賽入圍;首演於臺灣臺中霧峰國立臺灣交響樂團演奏廳︒

作品:

  • 2020 小提琴與鋼琴《哀歌》
  • 2020 馬林巴與電子《暗房》
  • 2020 小提琴獨奏《舟歌》
  • 2018 五重奏《冬日跫音》為長笛︑豎笛︑小提琴︑大提琴與鋼琴
  • 2018 低音管與鋼琴《霧瞳》
顯示完整資訊

作曲家/吳宗憲

自幼隨林道生老師學習聲樂與鋼琴︒1980年考入中國文化大學音樂系國樂組,主修笛與二胡,師事呂武恭︑白台生與李鎮東老師︒大學畢業之後即投入教育與演奏工作,前後任教近二十餘所學校國樂社團與音樂科系,經常於國家音樂廳舉辦個人作品發表暨笛獨奏會;亦多次獲得海內外音樂比賽殊榮,並長期獲邀發表首演作品及海內外「藝術節」活動,足跡遍及日本︑香港︑韓國︑馬來西亞︑英國︑德國︑奧地利︑法國︑西班牙︑立陶宛︑波蘭︑克羅埃西亞︑美國︑加拿大︑哥斯大黎加︑南非等國近五十餘城市︒

1991年與二胡演奏家黃正銘共創絲竹樂團「采風樂坊」,並自1995年起成為文建會(2012年5月整編為文化部)國家級扶植團隊,並為首度進入總統府介壽館與柏林愛樂室內樂廳的國樂團體︒1994年獲第二屆「十大傑出青年薪傳獎」︒

現任:中國文化大學中國音樂學系專任副教授︑采風樂坊音樂總監︑中華民國國樂學會理事︑華岡藝術學校董事︒

曾任:中國廣播公司國樂團吹管組組長與企劃組組長︑國家國樂團(2012年5月更名為臺灣國樂團)專任演奏員︑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兼任教師︑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專任助理教授︒

顯示完整資訊

作曲家/廖明勛

新北淡水人,自2010年即開始學習創作,並學習許多和作曲相關的知識,目前就讀中國文化大學碩士班,主修理論作曲,師承王樂倫老師;副修古典鋼琴及爵士鋼琴,曾師承陳世昌及謝啟彬老師︒除了對國樂各類型式的創作外,亦著手融合各類東西方不同編制及素材,近年來更是嘗試以臺灣文化中具特色的聲響作為創作元素,同時也下鄉採集臺灣原住民生活裡最珍貴的音樂與歷史資產,成為創作的各項題材來源︒2014年起,開始參與多次跨界創作,曾為戲劇︑音樂劇場︑音樂教育及商業演出等譜曲,嘗試突破國樂傳統的表演方式,以帶來新的面貌︒

顯示完整資訊

作曲家/黎俊平

苗栗縣西湖鄉人,客籍作曲家。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音樂系國樂組,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研究所,1995年自國防部示範樂隊退役之後回到家鄉成立聯合民族管弦樂團,致力於苗栗縣國樂推廣與教育工作,期間對於客家音樂的研究與創作戮力甚深︒2012年以李喬老師同名小說發表了首部客家音樂史詩《寒夜三部曲》,2016年以《花祭四部曲》完成室內絲竹連篇曲目,2017年以《月光光》完成第一本客家童謠曲集,為客家音樂的發展注入更多元的面向︒

顯示完整資訊

作曲家/鄭光智

臺灣臺北市人,青年作曲家,現於上海音樂學院攻讀作曲博士,師從王建民教授︒鄭光智是臺灣近年新一代活躍的作曲家之一,其創作領域涉獵了西洋管弦樂︑民族管弦樂︑協奏曲與室內樂等眾多體裁,二胡作品《油桐花下》曾獲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金胡琴獎銅獎,曾入圍TCO2016國際作曲大賽︒他擅長融合傳統元素︑民族音樂與世界當代文化於一身,致力展現民族語彙與世界連結的可能性,期能展現他獨特的音樂感官與藝術魅力︒

他的作品曾在各地演出,合作過的樂團包含臺北市立國樂團︑臺灣國樂團︑高雄市國樂團︑小巨人絲竹樂團︑台北和樂集等等︒作品曾於臺灣國家音樂廳︑國家演奏廳︑臺北中山堂︑蘆洲功學社,美國紐約卡內基音樂廳︑琵琶第音樂院弗里德貝格廳,中國福建大劇院︑寧波廣德湖劇院︑浙江大學紫金港劇場演出︒

鄭光智的近期作品,包含交響樂序曲《印象北大荒》︑民族管弦樂序曲《泰雅之歌》︑室內樂《鏡花水月》︑《Naomi變奏曲》︑二胡協奏曲《義民頌》︑琵琶協奏曲《煙雨含霜》︑笛子協奏曲《戲》︑笙與箏大型雙協奏曲《珠穆朗瑪》︑二胡與琵琶雙協奏曲《瑤姬》︑雙打擊協奏曲《阿茲特蘭的傳說》︒

顯示完整資訊

作曲家/徐瑋廷

出生於臺北萬華,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理論作曲組碩士班,師事黃新財,曾師事陸橒;大學時期主修二胡,曾師事鄭丹綺︑黃正銘︑楊佩怡;副修鋼琴,曾師事黃海蓉︒流行鋼琴,曾師事李家文;爵士鋼琴,曾師事吳俊璋︒表演及創作涉獵多元風格,委創及編配作品眾多︒高中時期開始接觸搖滾音樂︑劇場音樂,曾擔任神棍樂團的鍵盤手及鑼鼓手,在各大音樂節︑live house做演出:國際海洋音樂祭國際之夜大舞台︑墾丁春天吶喊︑西門及公館河岸留言︑華山 legacy等等︒2009年獲得YAMAHA熱音大賽臺灣冠軍,並獲得個人獎項「最佳表演樂器」︒曾與臺灣唯一脫口秀comedy club多次合作,從即興伴奏於九份昇平戲院的《電影說說看》,脫口秀音樂劇《夢想黃金城》,於南海劇場與由宅男女神阿喜所主演的脫口秀音樂劇《oz綠野仙蹤》演出,皆廣受好評;參與多場由趨勢教育基金會所舉辦之文學劇場《東坡在路上》︑《杜甫夢李白》︑《尋訪陶淵明》︑《采踩詩經》,並曾擔任詩劇場《瘂弦 紅玉米之歌》音樂製作︒

在2012年,隨心所欲樂團成立並擔任鍵盤手,於臺灣各處表演,並已錄製兩張專輯《島國樂》及《諸五花》︒現在為隨心所欲樂團鍵盤手︑山林向陽合唱團︑NTU EMBA Men's Singers 肝連重唱團鋼琴伴奏︒至今仍在持續表演及音樂創作,是臺灣新生代優秀音樂人才︒

顯示完整資訊

作曲家/倪珩均

1990年出生於基隆,臺南藝術大學國樂系︑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碩士畢業︒大學期間主修笛子,副修作曲︒作曲師事李沛憶老師︒碩士主修作曲,師事楊聰賢教授︒2013年開始參加彰化梨春園學習北管後,對於北管如何利用有限的樂器(且大部分是打擊樂器)創造出豐富的音樂內容(且迥異於學院式的音樂),十分感興趣︒近年則持續利用自己的方式,從北管汲取靈感,創作出有趣的作品︒

重要作品:《凝.雪》給豎琴︑古箏與洞簫(2019),《秋之樂譜》給人聲︑二胡︑中提琴︑柳琴︑古箏(2018),《加官進祿》琵琶四重奏(2016)︒

顯示完整資訊

作曲家/林子倫

宜蘭人,致力將傳統音樂元素與西方作曲技巧結合,以二十世紀後開放多元的音樂語彙,承載著傳統的文化底蘊,探索當代音樂聲響的可能性︒近年曾與各大樂團合作,包括臺北市立國樂團︑臺灣國樂團︑桃園市國樂團︑高雄市國樂團︑中華國樂團與優人神鼓等︒主要作品有:《土地公在哪裡》(2020)︑《廿・顫慄之慟》(2019)︑《初歲隨想》(2019)與《滯雨》(2019)等︒也以指揮的身分參與跨戲劇表演,與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演出馴悍記(2019)︑《夏雪冬雷》(2017)與《冬城女人》(2016)︒

林君目前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攻讀作曲博士學位,理論作曲現師事馬定一老師,曾師事楊聰賢︑王樂倫老師︒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國樂系碩士班︑大學部,竹笛演奏曾隨林秉曄︑高千珊︑吳宗憲老師學習︒現任教於宜蘭高中︑宜蘭縣立國華國中︑南安國中︑南安國小與台北市光仁國小音樂班︒

顯示完整資訊

作曲家/劉至軒

近年來活躍於臺灣樂壇之作曲家︒自作品《水雲間》參加比賽獲獎後,受到蘇文慶教授的指導與帶領,逐漸累積了音樂創作的寶貴經驗︒作品多以臺灣人文︑風土為其創作精神,因而樹立了獨特風格︒其作品中常見豐富的音樂織體及熟稔之配器手法;近年來之創作試圖跳脫國樂器傳統語彙及和聲框架,以新穎卻不失動人旋律的樂曲理念,期待創造新世代之聲音美學︒

其於2010年為臺灣國樂團所改編之阿爾班尼士作品《阿斯圖里亞斯》,入圍2015年第26屆傳藝金曲獎之最佳創作獎,收錄於臺灣國樂團《韻迴三十-輝煌時光》專輯中︒2017年為人聲與國樂團創作之作品《花漾南瀛》,收錄於臺灣國樂團2019年出版專輯《花漾寶島》中︒

顯示完整資訊

作曲家/洪千惠

洪千惠為朱宗慶打擊樂團創團團員之一,現任朱宗慶打擊樂團駐團作曲家︒曾隨馬水龍教授︑盧炎教授修習理論作曲,隨朱宗慶教授︑郭光遠教授學習打擊樂,曾赴法國巴黎師範音樂學院︑法國國立巴黎音樂院作曲班深造,皆獲作曲家文憑,師事日裔作曲家平義久教授,隨亞蘭‧邦卡教授︑保羅‧梅凡諾教授學習理論作曲︒創作類型豐富,作品廣及親子音樂會︑音樂與戲劇︑古典與流行的跨界融合︒

2010年擔任朱宗慶打擊樂團擊樂劇場《木蘭》全場音樂創作,是打擊樂結合京劇以及踢踏舞的跨界作品,廣受各界好評︒2012年和長榮交響樂團跨界與歌手「小百合」周月綺合作《EverBlooming百合盛開-跨界美聲交響詩》專輯,以《深情相擁》一曲,獲第二十三屆「金曲獎傳統暨藝術音樂類最佳編曲人獎」;同年受國藝會委託創作《默娘傳奇》收錄於珍藏當代台灣的聲音《樂典09》專輯,並獲2014年第二十五屆傳藝金曲獎「最佳藝術音樂專輯獎」︒2013年與台北四重奏《名琴與民謠》合作專輯之曲目《草蜢弄雞公》再度入圍金曲獎;同年再度擔任《木蘭》新版的音樂創作,將打擊樂與京劇完美融合,《木蘭》更於2017年受邀至莫斯科俄契訶夫國際劇場藝術節演出︒

顯示完整資訊
文宣品
相關成果
獲補助者顯示完整資訊
團體名稱

中華民國國樂學會

立案日期

1953/04/19

負責人

林昱廷

團體簡介

中華民國國樂學會簡介:

為發展我國音樂,推進樂教起見,發動全國性之國樂團體聯誼會,期以經常溝通意見為樂教復興工作而共同努力,於民國四十二年四月十九日創立中華國樂會,後來改為中華國樂學會,本會以研究我國音樂、提倡音樂教育、改善社會風氣、發揚民族文化為宗旨,至今超過五十四年歷史。

顯示完整資訊